南方边境的其他秦军据点得知小城被袭的消息后,立刻出兵救援。将领任嚣迅速做出部署,他命令一部分军队火速前往小城支援,务必夺回小城;另一部分军队则在周边设下埋伏,以防百越部落的后续部队增援。
前往小城救援的秦军在途中遭遇了百越部落的一支阻击部队。这支阻击部队利用山林地形,对秦军进行骚扰攻击。他们隐藏在树林中,时不时射出冷箭,然后迅速转移。秦军虽然勇猛,但在这种复杂的山林地形中,一时难以找到敌人的踪迹,前进速度受到了很大影响。
而在小城中,秦军与百越部落的战斗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秦军逐渐稳住了阵脚,他们利用城中的建筑,与百越部落展开了顽强的抵抗。双方你来我往,互有伤亡。
随着时间的推移,天色渐渐亮了起来。增援的秦军终于突破了百越部落的阻击,赶到了小城。任嚣亲自率领军队,从背后向百越部落发起攻击。百越部落腹背受敌,顿时陷入了困境。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百越部落不得不撤出小城,向山林深处退去。
此次百越部落的突袭,虽然没有成功占领小城,但却拉开了南方边境战事的序幕。大秦南方边境陷入了战争状态,林宇得知消息后,立即命令任嚣加强南方边境的防御,同时增派兵力,务必彻底击退百越部落的进攻,维护南方边境的稳定。
面对百越部落的突袭以及南方边境战事的爆发,林宇迅速做出决策,对百越部落展开全面反击部署。
林宇首先任命任嚣为南方战区统帅,全权负责对百越部落的作战指挥。任嚣在之前的战斗中展现出了出色的应变能力和指挥才能,林宇对他寄予厚望。同时,林宇从内地调派了五万精锐秦军,火速增援南方边境。这些秦军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老兵,作战经验丰富,战斗力极强。
任嚣在接到任命和援军即将抵达的消息后,立刻开始制定详细的反击计划。他深知百越部落熟悉山林地形,擅长游击作战,若贸然深入山林追击,很可能会陷入百越部落的埋伏。因此,他决定采取稳扎稳打的策略。
任嚣命令士兵在边境地区加固防御工事,修建更多的堡垒和哨所,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防止百越部落再次突袭。同时,他组织当地百姓进行军事训练,成立民兵队伍,协助秦军守卫边境。这些百姓对当地地形熟悉,能够为秦军提供重要的情报支持。
在等待援军到来的过程中,任嚣派出多路侦察兵,深入百越部落聚居的山林地区,详细侦察百越部落的兵力分布、营地位置以及周边地形。经过一番侦察,任嚣掌握了百越部落的大致情况。他发现百越部落虽然人数众多,但各个部落之间缺乏统一指挥,分布较为分散。
根据这些情报,任嚣制定了分而击之的战术。待五万援军抵达后,他将秦军分成多个作战小组,每个小组配备熟悉地形的向导。这些作战小组从不同方向悄悄潜入山林,对百越部落的各个营地发动突然袭击。
为了确保行动的成功,任嚣还安排了一支精锐部队作为预备队,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同时,他命令后勤部队保障粮草和武器的供应,确保前线作战的顺利进行。
在做好一切准备后,任嚣一声令下,大秦对百越部落的全面反击正式开始。秦军作战小组如猛虎下山般,迅速扑向百越部落的各个营地。一时间,山林中喊杀声四起,战火再次在南方边境燃烧起来。而这一次,大秦带着坚定的决心,誓要彻底击败百越部落,让南方边境恢复和平与安宁。
在大秦对百越部落展开全面反击部署的同时,与匈奴的谈判也经历着波折与转机。
匈奴单于与众部族首领商议后,对王猛提出的贸易优惠和技术援助方案产生了分歧。一部分部族首领认为,大秦的方案虽然能给匈奴带来实际利益,但担心大秦只是为了拖延时间,一旦匈奴放松警惕,大秦可能会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击。他们主张继续与大秦保持敌对状态,通过战争掠夺更多的资源。
而另一部分部族首领则觉得,长期的战争让匈奴的百姓苦不堪言,许多家庭失去了亲人,草原上的牛羊也因战争而大量减少。大秦提出的和平贸易和技术援助,能够改善匈奴百姓的生活,促进匈奴的发展。他们倾向于与大秦达成和平协议。
匈奴单于在两派之间犹豫不决。一方面,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也看到了大秦的实力不容小觑;另一方面,他又担心接受大秦的条件会被其他部落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影响自己的威望。
就在匈奴单于举棋不定时,王猛再次求见。他察觉到了匈奴内部的分歧,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进一步劝说匈奴单于。王猛对匈奴单于说道:“单于陛下,如今大秦与匈奴的局势,想必您也清楚。继续战争,对双方都没有好处。若能达成和平协议,大秦与匈奴将成为友好邻邦,共同发展。大秦的皇帝陛下是诚心诚意希望与匈奴和平共处,此次提出的方案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而且,为了表示诚意,大秦愿意先派遣一部分工匠,帮助匈奴改进一些生产技术,让匈奴的百姓尽快受益。”
匈奴单于听了王猛的话,心中有所动摇。此时,负责侦察大秦边境情况的斥候传来消息,称大秦在边境虽然保持着防御态势,但并没有大规模增兵进攻的迹象。这让匈奴单于更加倾向于和平解决争端。
经过一番权衡,匈奴单于终于做出决定,愿意与大秦进行进一步的谈判,商讨和平协议的具体细节。王猛大喜过望,他知道,这是谈判取得的重大转机。于是,他与匈奴单于约定了下次谈判的时间和地点,并迅速将这一消息传回大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