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林宇,以二世皇帝的身份坐在这高高的龙椅之上,俯瞰着下方的朝堂,却敏锐地察觉到一股暗流正在悄然涌动。
今日早朝,丞相李斯率先出列,手中的笏板微微颤动,语气中透着忧虑:“陛下,如今我大秦疆域辽阔,各地政务繁杂,需加强中央集权,方能确保政令通达,国家稳定。臣以为,郡县制需进一步强化,地方官员的任免与考核应更加严格,一切以朝廷的意志为导向。”他身旁的几位大臣纷纷点头附和,这些人多是李斯的门生故吏,在朝中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势力。
然而,话音未落,大将军蒙恬迈着沉稳的步伐站了出来,他身姿挺拔,眼神坚毅:“陛下,丞相所言虽有道理,但当下百姓久经战乱,疲惫不堪,急需休养生息。连年的劳役和赋税已让百姓苦不堪言,此时应轻徭薄赋,鼓励农桑,恢复民生。过度强化中央集权,恐会引发民怨,动摇国本。”蒙恬身后的武将们也纷纷抱拳,表示支持主将的观点。
朝堂上瞬间分成了两派,支持李斯的大臣强调国家的稳定与统一需要强大的中央掌控力,认为只有强化集权才能有效抵御外敌,巩固大秦的统治。而站在蒙恬一方的大臣则更关注百姓的疾苦,主张以民生为重,先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声音在空旷的朝堂上回荡。
我眉头紧皱,心中明白这两方的观点都有其合理性,但如此激烈的纷争若不妥善处理,必将对大秦的稳定造成严重影响。我抬手示意众人安静,缓缓说道:“诸位爱卿,丞相和大将军所言皆关乎大秦的未来,朕会慎重考虑。只是,无论采取何种策略,都应以大秦的江山社稷和百姓的福祉为出发点。此事容后再议,退朝。”
散朝后,我回到书房,陷入了沉思。李斯一派长期以来掌控着朝廷的行政事务,在文官集团中根基深厚,他们主张的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管理和资源调配,但可能会忽视地方的实际情况和百姓的承受能力。而蒙恬,手握重兵,在武将中威望极高,他心系百姓,提出的休养生息政策符合当下民生需求,可若过度放松中央管控,又担心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权威。这两方势力犹如天平的两端,如何平衡成为了我亟待解决的难题。
随着朝堂纷争的公开化,各方势力为了自身利益,开始在暗中展开了更为激烈的角逐。
李斯深知,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和推行中央集权政策,必须争取更多大臣的支持。他利用自己丞相的职权,在官员的任免和升迁上做文章。对于那些支持他的官员,他或给予重要职位,或在考核中给予好评,使其仕途顺遂。而对于那些倾向于蒙恬观点的官员,则加以打压,寻找各种借口削减他们的权力,甚至将他们调离重要岗位。
在一次官员调动中,原本支持蒙恬休养生息政策的某位郡守,被李斯以治理不力为由,调往偏远的边境地区任职。这位郡守在当地推行减轻赋税、鼓励农耕的政策,深受百姓爱戴,却因与李斯的理念不合而遭到排挤。此举引起了一些官员的不满,但在李斯的权势下,他们敢怒不敢言。
蒙恬这边,虽然身为武将,却也意识到在朝堂上仅靠武力难以解决问题,需要团结更多的力量。他利用自己在军队中的威望,与一些地方官员建立联系。这些地方官员多是在基层了解百姓疾苦,认同蒙恬以民为本的理念。蒙恬与他们互通消息,共同商讨应对李斯一派打压的策略。
同时,蒙恬还通过自己的家族关系,在朝堂上寻找盟友。蒙氏家族在大秦功勋卓着,蒙恬的弟弟蒙毅也在朝中任职,他们兄弟二人相互支持,在朝堂上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蒙毅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口才,在朝堂辩论中多次为蒙恬的观点据理力争,使得李斯一派难以轻易将蒙恬的主张打压下去。
除了李斯和蒙恬这两大主要势力,朝堂上还有一些中立的大臣。他们既不想得罪李斯的文官集团,也不愿与手握重兵的蒙恬为敌。这些大臣在这场纷争中小心翼翼地保持着中立,试图观望局势,等待时机再做抉择。然而,随着两方争斗的日益激烈,中立的空间越来越小,他们也逐渐被卷入这场政治漩涡之中。
一些小的利益集团也在这场纷争中蠢蠢欲动。他们看到李斯和蒙恬两方势力相争,企图从中渔利。有的在两方之间挑拨离间,希望加剧矛盾,以便自己能在混乱中获取更多的权力和财富;有的则试图与其中一方结盟,借助其力量提升自己的地位。整个朝堂陷入了一片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之中,而我作为皇帝,必须在这混乱的局势中找到一条出路,否则大秦的未来将岌岌可危。
朝堂上的纷争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到了地方。地方势力在这场纷争中,态度摇摆不定,而他们的选择对局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各郡县的官员们面对朝堂上两大势力的争斗,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李斯作为丞相,掌控着官员的升迁大权,若得罪了他,仕途可能就此终结。因此,一部分官员选择紧跟李斯的步伐,积极响应他强化中央集权的政策。他们在地方上加大对百姓的管控力度,严格执行朝廷下达的各项指令,不顾百姓的实际困难,只求政绩能得到李斯的认可。
例如,在某个郡县,为了完成朝廷规定的赋税任务,官员不顾当地百姓庄稼受灾的实际情况,强行征收高额赋税。百姓们苦不堪言,纷纷到官府门前哭诉,可这位官员却不为所动,还动用武力驱赶百姓,声称这是丞相的政策,必须坚决执行。
然而,也有不少地方官员更倾向于蒙恬的休养生息政策。他们长期在地方任职,深知百姓的艰辛,明白只有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地方才能稳定,国家才能繁荣。这些官员在执行朝廷政策时,会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适当减轻百姓的负担,鼓励百姓发展生产。
但这样的做法却引起了李斯一派的不满。他们指责这些官员违抗朝廷命令,对其进行弹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官员们左右为难,有的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不得不改变态度,向李斯一派靠拢;而有的则坚持自己的理念,与李斯一派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地方豪强大族在这场纷争中也有着自己的盘算。一些豪强大族与李斯一派勾结,企图借助中央集权的政策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他们通过贿赂官员,获取更多的土地和资源,欺压百姓。而另一些豪强大族则看到了蒙恬一派所倡导的民生政策可能带来的商机。他们认为,只有百姓富裕了,市场才能繁荣,自己的商业活动才能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他们暗中支持蒙恬一派,为其提供资金和情报支持。
地方势力的摇摆不定,使得大秦各地的局势变得愈发复杂。一些地方因为官员的不当政策引发了百姓的不满,甚至出现了小规模的民变。而地方豪强大族的介入,更是加剧了矛盾的激化。我意识到,若不尽快稳定地方局势,解决地方势力的问题,大秦的根基将受到严重的动摇。于是,我决定派遣钦差大臣到各地巡查,了解真实情况,整顿地方吏治,安抚百姓,力求将这场内部纷争对地方的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