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我在秦朝当二世皇帝 > 第22章 咸阳之战(第2页)

第22章 咸阳之战(第2页)

大臣们对此议论纷纷,有的表示赞同,认为这能整顿官场风气;有的则面露难色,担心此举会引发官员内部的不满。我说道:“此事由丞相府牵头,会同御史大夫府,制定详细的考核标准和调整方案,务必做到公平公正,让真正有能力、有作为的官员得到应有的回报。”

退朝后,我秘密召见了曾在百越任职的官员。他们详细向我讲述了百越之地的风土人情。百越地区山峦叠嶂,河网密布,生活着众多不同的部族。这些部族有着各自独特的风俗、语言和信仰,与中原地区差异极大。

“陛下,百越之地多山林,百姓以渔猎、耕种为生。但当地的耕种方式较为原始,收成有限。而且,各部落之间时常因争夺土地、水源等资源发生冲突。”一位官员说道。

我问道:“那我大秦律法在当地推行情况如何?”

另一位官员无奈地摇头道:“陛下,百越百姓长期以来遵循自己的部落规矩,对大秦律法多有抵触。例如,大秦律法规定的服劳役制度,在百越百姓看来,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导致民怨沸腾。”

我心中暗自思忖,看来百越叛乱,不仅仅是有人煽动那么简单,其中还涉及到文化、习俗以及律法推行等诸多深层次的矛盾。

接着,情报官员向我汇报了叛军内部的情况。“陛下,百越叛军以当地一位部落首领为首,此人野心勃勃,妄图脱离大秦统治,自立为王。叛军内部并非铁板一块,虽然表面上听从首领指挥,但各小部族之间因利益诉求不同,实则貌合神离。一些小部族只是迫于首领的武力威慑,才勉强参与叛乱。”

我仔细聆听着,心中有了主意。既然叛军内部存在矛盾,那便可以利用这一点,分化瓦解他们。

回到寝宫,我立即着手起草给百越叛军各小部族首领的劝降书信。在信中,我言辞恳切地表明了大秦帝国的立场。“朕深知尔等参与叛乱,多有无奈。实乃奸人蛊惑,妄图分裂我大秦疆土。大秦向来以仁义治国,对于真心归降者,既往不咎,仍会给予你们应有的尊重和权益。若执迷不悟,与大秦为敌,必将遭受灭顶之灾。”

我命人挑选了最为可靠的信使,让他们乔装打扮,秘密潜入百越,将书信送到各小部族首领手中。每一位信使出发前,我都亲自叮嘱,务必小心谨慎,确保书信安全送达。

同时,我派遣使者前往百越周边与大秦交好的部族。这些使者携带了丰厚的礼物,传达了我希望他们协助劝说叛军归降的意愿。“若能成功劝降叛军,大秦必有重赏。且日后,在贸易往来、技术传授等方面,定会给予贵部诸多优惠。”

使者们肩负重任,踏上征程。我深知,分化叛军需要多管齐下,既要恩威并施,又要借助各方力量,方能取得成效。但这一切都充满了变数,不知最终能否如愿以偿。

随着对国库危机和百越叛乱应对措施的讨论,朝堂上逐渐形成了明显的两派。以李斯为首的一派,主张以稳为主,先解决国内经济问题,对百越叛乱采取怀柔与分化的策略。他们认为,百姓是国家的根本,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在对待百越问题上,应尽量避免大规模军事行动,以免加重百姓负担。

而以冯去疾为首的一派,则倾向于采取强硬手段。他们觉得,对于百越叛军,必须给予严厉打击,以彰显大秦的威严。在经济方面,虽然也认同开源节流,但更强调通过加强对现有资源的掌控和利用,如加大对富商的赋税征收,来充实国库。

这两派在朝堂上时常针锋相对,争论不休。每一次朝会,都仿佛是一场激烈的战场,双方各抒己见,互不相让。

面对朝堂上的党派分歧,我深知必须运用平衡之术,才能掌控大局。在一次御前会议上,我召集了两派的主要大臣。

“众爱卿,如今大秦面临内忧外患,国库空虚、百越叛乱,此乃我大秦之危机,亦是我等共同之挑战。无论采取何种策略,目的皆为大秦的繁荣昌盛。李斯爱卿主张怀柔分化,冯去疾爱卿主张强硬打击,皆有道理。但我们不应因意见不合而分裂,而应求同存异,共同为大秦谋划出路。”

我看着他们,目光坚定而温和。“在对待百越叛乱上,分化与军事准备应同时进行。既要积极分化叛军,又要厉兵秣马,做好随时出征平叛的准备。在经济方面,开源节流的各项措施需协同推进,不可偏废。”

大臣们听了我的话,纷纷点头。我明白,平衡朝堂势力并非易事,需要时刻保持警惕,根据局势的变化灵活调整策略,确保大秦这艘巨轮能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平稳前行。

在处理朝堂事务的间隙,我收到了各地关于灾荒的详细奏报。河南郡的奏报中写道:“境内多地旱灾肆虐,河床干裂,农田荒芜,百姓颗粒无收。饿殍遍野,易子而食之事时有发生。百姓为求生存,纷纷背井离乡,四处逃荒,所过之处,一片凄凉。”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