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我在秦朝当二世皇帝 > 第22章 咸阳之战(第7页)

第22章 咸阳之战(第7页)

在灾荒之地,百姓积极配合官府的救灾工作,参与水利修建和农田开垦。在百越地区,一些原本对大秦心存疑虑的百姓,也开始向朝廷提供叛军的情报。

“陛下,如今民心渐聚,百姓纷纷表示愿意与朝廷共渡难关。这是大秦之幸,也是陛下圣明的结果。”大臣们向我汇报时说道。

我深知,民心凝聚并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切实的行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关注民生,倾听百姓的声音,让大秦帝国真正成为百姓安居乐业的家园。

在处理国家事务的过程中,我意识到学术的繁荣对于国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是,我决定复兴百家争鸣的局面,鼓励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等各派学说的发展。

诏令在咸阳设立学术论坛,定期邀请各派学者进行讲学和辩论。“各派学说皆有其独特之处,通过学术争鸣,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为国家的治理提供更多的思路和方法。”

在一次学术论坛上,儒家学者主张以礼治国,强调道德感化的作用;法家学者则坚持以法治国,认为律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根本。双方各抒己见,展开了激烈的辩论。

我坐在台下,认真倾听着他们的观点。“百家争鸣,方能推动学术的进步。朕希望各派学者能够秉持开放的态度,相互交流,共同为大秦的繁荣贡献智慧。”

为了选拔更多优秀的人才,我对现有的人才选拔机制进行了优化。除了传统的军功爵制和察举制,增加了科举考试的部分内容。

科举考试分为多个科目,包括经史、律法、时务等。通过科举考试,选拔那些有真才实学、能够为国家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科举考试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才能,都有机会进入朝廷为官。同时,要加强对考试过程的监督,防止舞弊行为的发生。”我对负责科举考试的官员说道。

除了选拔人才,培养实用型人才也是当务之急。诏令各地设立专门的学校,教授农业、手工业、军事等实用知识和技能。

在农业学校,教授农民先进的种植技术、养殖方法;在手工业学校,传授工匠精湛的工艺和创新的设计理念;在军事学校,培养将领的战略战术和指挥能力。

“国家的发展需要各类实用型人才。这些学校要聘请专业的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为大秦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实用型人才。”我对各地官员寄予厚望,希望通过培养实用型人才,推动大秦在各个领域的发展。

阿房宫的修建,原本是为了彰显大秦的威严与荣耀,但如今国库空虚,这项浩大的工程却成为了沉重的负担。我对阿房宫等大型工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阿房宫的修建,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如今看来,在当前国家面临诸多困境的情况下,是否应该继续推进,需要重新考量。”我与大臣们商议道。

大臣们对此也各有看法。有的认为阿房宫已修建大半,半途而废实在可惜;有的则觉得应先解决国库危机和民生问题,阿房宫可暂缓修建。

经过慎重考虑,我决定暂停阿房宫的后续修建工程。“将原本用于阿房宫修建的人力和物力,调配到更急需的地方,如灾荒地区的重建、水利工程的修缮等。待国家经济状况好转后,再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修建阿房宫。”

同时,对其他一些大型工程,如长城的加固工程,也进行了重新评估。在确保工程质量和防御功能的前提下,优化工程方案,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长城的加固关乎边疆安全,不可马虎。但也要合理安排资源,提高工程效率,避免浪费。”我对负责长城工程的官员说道。

在调整大型工程的同时,我开始重视小型基础设施的建设。诏令各地官府,组织百姓修建乡村道路、桥梁等小型基础设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