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我在秦朝当二世皇帝 > 第67章 技术输出,彰显实力(第2页)

第67章 技术输出,彰显实力(第2页)

经过数日的艰苦工作,勘测团队完成了初步勘察。他们发现这里有一条较大的河流,但缺乏有效的灌溉渠道,导致大片土地无法得到充分灌溉。水利专家们根据勘察结果,开始精心制定水利规划方案。他们计划在河流上游合适位置修建一座小型水坝,抬高水位,然后开凿多条灌溉渠道,将河水引入农田。

在规划过程中,水利专家们充分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匈奴人的生产生活习惯。例如,渠道的走向尽量避开匈奴人的聚居地,减少对他们生活的影响;水坝的设计采用了大秦先进的结构,既能有效蓄水,又能保证在洪水季节安全泄洪。

规划方案制定完成后,水利技术输出团队与匈奴部落首领及相关人员进行了详细沟通和讲解。匈奴人对这个宏伟的水利规划充满了期待,但也对工程的难度和所需的人力物力表示担忧。水利专家们耐心解释道:“此工程虽艰巨,但只要我们双方齐心协力,定能建成。大秦会提供技术支持和部分物资援助,而贵方只需组织足够的人力参与工程建设即可。”

经过协商,匈奴部落首领表示全力支持水利工程建设,并迅速组织了大量牧民参与到工程前期准备工作中,如清理渠道线路、搬运建筑材料等。水利技术输出工作正式拉开了序幕。

在农业技术输出团队的努力下,铁制农具制作技术的传授工作进展顺利。铁匠师傅们先从铁矿的开采知识讲起,教导匈奴人如何识别富铁矿脉,以及安全高效的开采方法。接着,在冶炼环节,他们展示了大秦先进的鼓风设备和冶炼技术,通过高温将铁矿石熔化为铁水,再经过反复锻造,去除杂质,使铁的质地更加坚韧。

在农具锻造阶段,铁匠师傅们手把手地教匈奴工匠制作各种铁制农具,如犁铧、锄头、镰刀等。他们详细讲解每种农具的设计原理和使用方法,让匈奴工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实践,匈奴工匠们逐渐掌握了铁制农具的制作技术,开始能够独立制作出质量上乘的铁制农具。

随着铁制农具在匈奴地区的推广使用,当地的农业生产效率得到了显着提高。以往使用木制、石制农具时,开垦一块土地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而现在使用铁制农具,开垦效率提高了数倍。匈奴牧民们可以耕种更多的土地,种植更多的作物。粮食产量也随之大幅增加,原本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的部落,如今有了大量的余粮。这不仅改善了匈奴人的生活水平,也使他们对大秦的先进技术更加钦佩和感激。

匈奴首领看到铁制农具带来的巨大变化后,亲自前来向农业技术输出团队表达感谢,并表示希望能继续加强与大秦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合作。

轮作技术和选种育种技术的推广应用,同样为匈奴的农业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农艺师们根据匈奴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轮作方案。他们教导匈奴牧民,将不同种类的作物按照一定的顺序轮流种植,比如第一年种植耐旱的粟,第二年种植豆类作物,利用豆类固氮的特性,增加土壤肥力,第三年再种植小麦等其他作物。这样的轮作方式有效地避免了土壤肥力下降和病虫害的滋生,使土地能够持续保持良好的生产能力。

在选种育种方面,农艺师们带领匈奴牧民深入田间,教导他们如何挑选优良的种子。他们讲解了种子的外观特征、饱满程度、发芽率等与种子质量的关系,让匈奴牧民学会了如何从收获的作物中挑选出最优质的种子留作来年种植。同时,农艺师们还带来了一些大秦的优良作物品种,如产量高、抗倒伏的小麦品种和耐旱性强的粟品种,与匈奴当地的品种进行杂交试验,培育出更适合当地生长的新品种。

随着轮作技术和选种育种技术的逐渐推广,匈奴地区的农作物产量稳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也得到了明显提升。原本单一的作物种植结构变得更加多样化,降低了因自然灾害和病虫害导致粮食减产的风险。匈奴牧民们对这些新技术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他们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应用这些技术,与大秦农艺师们的合作也愈发紧密。

水利工程建设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逐步推进。水坝建设是整个工程的关键环节,大秦的水利工匠们首先指导匈奴劳工们开采合适的石料,并将其加工成大小均匀、形状规则的石块。同时,他们还教授匈奴人制作和使用石灰等建筑材料,用于石块之间的粘结,以增强水坝的坚固性。

在水坝基础施工时,工匠们严格要求施工质量,确保基础的平整和牢固。他们使用先进的测量工具,保证水坝的高度、宽度和坡度符合设计要求。随着一块块石料的堆砌,水坝逐渐成形。为了保证水坝的稳定性,工匠们还在坝体内部设置了排水系统,防止水坝因积水而出现渗漏和坍塌。

与此同时,灌溉渠道的开凿工作也在紧张进行。大秦的水利技术人员根据地形,合理规划渠道的走向,尽量减少渠道的弯曲度,以提高水流速度和灌溉效率。他们教导匈奴劳工如何使用工具开凿渠道,如何控制渠道的坡度,使水流能够顺利地流到每一块农田。在渠道修建过程中,还设置了一些水闸和斗门,以便于对灌溉水量进行精准控制。

随着工程的推进,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在渠道开凿过程中,遇到了坚硬的岩石层,传统的挖掘工具难以奏效。大秦的工匠们迅速调整方案,采用了火烧水激的方法,先将岩石加热,然后用冷水浇灌,利用岩石热胀冷缩的原理使其破裂,再进行挖掘。通过不断地克服困难,水利工程按计划顺利进行,逐渐展现出雏形。

在农业和水利技术输出取得一定成果的同时,我也在思考军事技术输出的问题。军事技术关乎国家安全,必须谨慎对待。朝堂之上,大臣们对此事也是各抒己见。

将军王贲奏道:“陛下,军事技术乃我大秦立国之本,不可轻易示人。然如今与匈奴等国联盟,适当输出部分军事技术,可增强其防御能力,共同应对北方其他游牧部落的威胁。但需严格把控技术种类和输出范围。”

我问道:“依卿之见,哪些军事技术可适当输出?”

王贲答道:“陛下,如弓弩制作技术中的部分工艺,可传授于盟友。弓弩乃我大秦重要兵器,但其制作工艺复杂,部分辅助性工艺传授出去,既能增强盟友实力,又不会对我大秦造成太大威胁。另外,一些基本的军事阵法和训练方法,也可选择性传授。”

我沉思片刻后,决定先派使者前往匈奴,试探其对军事技术的需求和态度,并传达大秦在军事技术输出方面的谨慎立场。使者带着我的旨意来到匈奴,与匈奴首领进行了秘密会谈。匈奴首领表示对大秦的军事技术十分向往,深知其能极大提升匈奴军队的战斗力,但也理解大秦的顾虑,承诺会严格遵守大秦关于军事技术使用和保密的要求。

经过这次试探性接触,我心中有了初步的决策方向,但仍需进一步权衡利弊,制定详细的军事技术输出计划。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