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郎中令赵高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陛下,如今各地起义势力众多,若贸然增派大军,恐怕会引起更大的恐慌,导致更多的百姓加入起义队伍。不如先采取安抚政策,减轻赋税和徭役,以平息民怨。”赵高担心,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可能会进一步激化矛盾,引发更严重的后果。
我陷入了沉思,李斯的建议虽然强硬,但可以迅速打击起义势力;赵高的建议则较为温和,或许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经过一番权衡,我决定双管齐下,一方面,派遣部分精锐部队,对那些势力较大、威胁较重的起义势力进行围剿;另一方面,下诏减轻部分地区的赋税和徭役,以安抚百姓。希望通过这些措施,能够稳定局势,化解危机。
按照决策,我迅速下诏,宣布在受灾严重和起义频发的地区,减免当年的一半赋税,并暂停一些非紧急的徭役工程。同时,派遣使者前往各地,向百姓传达朝廷的安抚之意。
使者们带着诏书,奔走于大秦的各个郡县。在陈县,使者当众宣读诏书,百姓们听后,心中的怒火稍稍平息。一位老者感慨道:“若朝廷能早如此,百姓也不至于如此困苦。”一些原本对朝廷心怀不满的百姓,开始对朝廷的态度有所转变。
在一些地区,百姓们看到朝廷确实有改善他们生活的诚意,对起义的热情也有所减退。一些原本准备加入起义队伍的人,开始观望起来。然而,安抚政策的实施并非一帆风顺。一些地方官吏阳奉阴违,并没有真正将朝廷的政策落实下去。他们依旧按照原来的赋税额度征收,徭役也并未真正减少。
在南阳郡,郡守为了政绩,对朝廷的诏书置若罔闻,继续征调大量民夫修建自己的府邸。百姓们发现朝廷的安抚政策并未惠及自身,对朝廷的信任再次崩塌,反而更加坚定了反抗的决心。安抚政策虽然在部分地区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地方官吏的腐败和不作为,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民间的矛盾依然尖锐。
在实施安抚政策的同时,军事围剿行动也在紧张进行。
我派遣了几位经验丰富的将领,率领精锐部队,分别对刘邦、项梁等起义势力进行围剿。在与刘邦的战斗中,秦军将领章邯,凭借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秦军的精良装备,一开始占据了上风。刘邦的队伍在秦军的猛烈攻击下,节节败退,不得不退入山中。
然而,刘邦熟悉当地的地形,他带领手下在山中与秦军展开了游击战。他们利用山路崎岖、树林茂密的优势,不断袭击秦军的粮草辎重,使得秦军的补给线受到严重威胁。章邯虽然兵力占优,但却难以找到刘邦的主力进行决战,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在江东地区,项梁和项羽的八千子弟兵,在与秦军的战斗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斗志。项羽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们多次冲破秦军的防线。项梁则运用灵活的战术,指挥部队与秦军周旋。秦军虽然人数众多,但在江东子弟兵的抵抗下,进展缓慢。
军事围剿行动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也暴露出了诸多问题。秦军长期以来习惯于大规模的阵地战,对于起义军的游击战、运动战等灵活战术,应对经验不足。而且,由于起义军熟悉当地的地形和民情,能够得到百姓的支持,使得秦军在作战中时常陷入困境。此外,各地起义势力众多,秦军兵力分散,难以形成有效的打击力量,军事围剿行动陷入了僵局。
面对秦军的军事围剿,各地的起义势力开始意识到,只有联合起来,才能共同对抗强大的秦军。
刘邦在与秦军的战斗中,深感自己力量的薄弱。他派人四处联络其他起义势力,寻求合作。在芒砀山附近,有一支由彭越领导的起义队伍,他们活跃在湖泊沼泽地区,擅长水战。刘邦与彭越取得联系后,双方一拍即合,决定联合起来。刘邦的队伍擅长陆战,彭越的队伍则在水战方面有优势,两者联合,实力大增。
在楚国故地,项梁也在积极联络各方反秦势力。他与英布领导的起义军达成了合作协议。英布作战勇猛,他的队伍以剽悍着称。项梁与英布联合后,不仅壮大了自己的军事力量,还得到了更多的粮草和物资支持。
此外,一些原本分散的小股起义势力,也纷纷响应联合的号召。他们看到刘邦、项梁等势力联合后,能够更好地对抗秦军,于是主动加入。各地起义势力的联合趋势越来越明显,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反秦力量。这股力量如同滚滚洪流,对大秦的统治构成了前所未有的威胁。
民间舆论在起义势力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起义势力的兴起,民间出现了各种各样支持起义的言论。有人说:“秦朝的统治太过残暴,只有推翻秦朝,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这种言论在百姓中广泛传播,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对起义产生了认同感。
一些文人墨客也加入了支持起义的行列。他们通过撰写文章、诗歌等方式,为起义军摇旗呐喊。有一位名叫陈余的文人,写了一篇文章,痛斥秦朝的暴政,赞扬起义军为百姓谋福祉的行为。这篇文章在民间流传甚广,极大地鼓舞了起义军的士气,也吸引了更多的人加入起义队伍。
同时,民间还流传着一些关于起义军领袖的传说。比如,有人说刘邦是赤帝之子,他斩白蛇起义,是顺应天命。这些传说为起义军领袖增添了神秘色彩,使得百姓们对他们更加敬仰和信任。民间舆论的支持,为起义势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起义军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正义之师的形象,进一步推动了起义的发展。
在民间起义初露端倪的过程中,地方豪强大族的态度发生了微妙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