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秦军陷入苦战之时,远方传来了隆隆的马蹄声。原来是蒙毅率领的后续大军赶到了。匈奴军队见势不妙,阵脚再次大乱。林宇抓住机会,下令秦军发起全面反攻。秦军如潮水般冲向匈奴,匈奴军队终于抵挡不住,开始四散奔逃。
林宇看着溃败的匈奴军队,果断下令:“乘胜追击,务必将匈奴彻底击溃,让他们不敢再犯我大秦边境!”
秦军将士们士气高昂,纷纷跃马扬鞭,追击逃窜的匈奴。草原上,马蹄声如雷,秦军如疾风般追赶着匈奴。
匈奴军队在逃窜过程中,不断有人落马。他们慌不择路,许多人陷入了草原的沼泽地,或是被秦军追上斩杀。林宇骑着战马,冲在最前面,他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让他们为侵犯大秦付出惨痛的代价。
蒙恬率领一部分秦军,从侧翼包抄匈奴,截断了他们的退路。匈奴军队被秦军前后夹击,死伤无数。剩下的匈奴士兵纷纷跪地投降,请求饶命。
经过一番追击,匈奴军队几乎全军覆没。林宇看着战场上的匈奴俘虏,心中感慨万千。这场战斗,大秦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深知,要想彻底消除北方边患,还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加强边境的防御。
击退匈奴后,林宇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深知,这场战争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大秦面临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
在返回咸阳的途中,林宇一直在思考大秦面临的种种问题。内部的叛乱和外部的匈奴入侵,让他意识到,大秦的根基虽然深厚,但也存在着诸多隐患。
回到咸阳后,林宇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战后事宜。他坐在朝堂之上,面色凝重地说道:“此次叛乱与匈奴入侵,给我大秦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诸位爱卿,我们必须反思,如何才能避免类似的危机再次发生。”
李斯站出来说道:“陛下,此次叛乱,根源在于改革触动了部分人的利益,导致他们心生不满,勾结外敌。但改革乃强国之路,不能因此而放弃。我们应在推行改革的同时,更加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安抚民心。”
其他大臣也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大臣认为要加强对边境的防御,增加兵力,修筑工事;有的则提议加强对官员的监管,防止腐败和勾结外敌的情况发生。
林宇认真听取了大臣们的建议,心中渐渐有了主意。他知道,要想让大秦长治久安,必须从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进行全面的整顿和改革。
林宇经过深思熟虑,决定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改革。他明白,只有通过改革,才能增强大秦的国力,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危机。
首先,在政治方面,林宇加强了对官员的选拔和考核制度。他下令设立专门的考核机构,定期对官员进行政绩考核,不仅考察他们的工作能力,还注重他们的品德和忠诚度。对于那些贪污腐败、结党营私的官员,一经发现,严惩不贷。同时,广开言路,鼓励大臣和百姓对朝廷政策提出意见和建议,以便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
在经济上,林宇加大了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他深知,农业是国家的根基,只有农业繁荣,百姓才能安居乐业。他下令减免农民的赋税,兴修水利工程,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提高粮食产量。同时,鼓励商业发展,整顿市场秩序,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促进经济的繁荣。
军事上,林宇对军队进行了全面的整顿和扩充。他增加了边境的兵力部署,修筑了更加坚固的防御工事,提高了大秦军队的战斗力。同时,加强对军事将领的培养,选拔有才能的将领担任重要职务,确保军队能够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林宇的这些改革措施,得到了大多数大臣和百姓的支持。大秦开始在改革的道路上稳步前行,逐渐恢复元气,朝着繁荣富强的方向发展。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大秦的民生得到了显着的改善。在农业扶持政策的作用下,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新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的修缮与扩建,使得大片农田得到了灌溉,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农民不仅能够满足自家的粮食需求,还有大量余粮可以出售,收入明显增加。
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林宇还鼓励农民发展副业。在一些地区,农民开始养殖家畜、种植经济作物,如桑树养蚕,生产丝绸,然后通过官方组织的商路销往各地。这不仅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还丰富了市场上的商品种类。
城市中的商业也日益繁荣。林宇整顿市场秩序后,各地的集市变得更加规范有序。商人的权益得到了更好的保障,商业活动愈发活跃。咸阳城的商业区,店铺林立,货物琳琅满目。来自各地的商人和旅客络绎不绝,带来了不同地区的特色商品和文化,城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与此同时,林宇还关注百姓的居住条件。他下令在城市和乡村建设了许多保障性住房,为那些贫困家庭提供了安身之所。这些住房虽然简朴,但坚固实用,大大改善了百姓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