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院组织了一批最优秀的工匠和技术人员,成立了飞行器模型研制小组。研制小组根据已有的理论和材料、动力研究成果,开始设计飞行器模型的结构。
他们设计的飞行器模型外形类似于一只巨大的飞鸟,头部尖锐,以减少飞行时的空气阻力。机身采用新型合金材料打造,既保证了强度,又减轻了重量。在飞行器的尾部,安装了改进后的喷气式动力装置,为飞行器提供前进的动力。
在飞行器的内部,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控制系统,用于调整飞行器的飞行姿态和速度。这些控制系统虽然还很原始,但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控制功能。
工匠们按照设计图纸,精心打造飞行器模型的各个部件。在制造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精湛技艺,对每个部件都进行了严格的质量检测,确保其符合设计要求。
经过数月的努力,飞行器模型终于制造完成。这是一个巨大的模型,翼展达到了数丈之长。为了测试飞行器模型的性能,研制小组选择了一片广阔的平原作为试验场地。
在试验当天,林宇亲自前往试验场地观看。随着动力装置的点火启动,飞行器模型喷出一股强大的火焰,缓缓离开了地面。飞行器在天空中飞行了一段距离后,由于动力不足,最终缓缓降落。
虽然这次试验没有取得完全的成功,但飞行器模型能够成功起飞,已经是一个巨大的突破。林宇对研制小组的努力表示了肯定,并鼓励他们继续改进模型,提高其性能。研制小组根据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对飞行器模型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为下一次的试验做好准备。
林宇深知,太空探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人才。于是,他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太空探索相关人才的培养计划。
首先,在教育体系中增加了太空探索相关的课程。在太学和各地的学府中,开设了天文学、物理学、数学、材料学等与太空探索密切相关的课程。邀请科技院的专家和学者担任教师,向学生传授太空探索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林宇还设立了专门的太空探索奖学金,对在相关课程学习中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激发学生对太空探索的兴趣和积极性。对于那些有特殊天赋和潜力的学生,还会被选拔到科技院进行深入的学习和研究,参与到实际的太空探索项目中。
除了在学校培养人才,林宇还鼓励科技院和各地的工坊进行人才的自主培养。科技院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研究人员和工匠们的专业技能。工坊则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强的技术工人,为太空探索飞行器的制造和维护提供人才支持。
此外,林宇还从民间招募对太空探索有兴趣和特长的人才。无论是擅长机械制造的工匠,还是对天文现象有独特见解的民间学者,都有机会加入到太空探索的队伍中来。
通过这些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式,大秦逐渐培养出了一批掌握太空探索相关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大秦太空探索事业的脊梁,为实现太空探索的梦想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随着大秦太空探索计划的推进,林宇意识到国际交流的重要性。他希望通过与周边国家的交流与合作,借鉴他国的经验和技术,共同推动太空探索事业的发展。
于是,林宇派遣使者前往周边各国,向各国介绍大秦的太空探索计划,并表达了合作的意愿。各国对大秦的太空探索计划表示出了浓厚的兴趣,一些国家纷纷响应,愿意与大秦展开合作。
齐国向来注重学术研究,其国内有许多对天文历法有深入研究的学者。齐国与大秦达成合作协议,双方的学者定期进行交流,分享天文观测的成果和理论研究的心得。齐国的学者还为大秦的太空探索理论体系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和观点,促进了大秦太空探索理论的完善。
楚国在机械制造和工艺技术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楚国与大秦合作,共同研制太空飞行器的零部件。楚国的工匠们凭借其精湛的技艺,为大秦的飞行器模型制造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技术支持。他们帮助大秦改进了飞行器模型的制造工艺,提高了零部件的精度和质量。
燕国则在材料研究方面有一定的成果。燕国与大秦合作,共同探索适合太空环境的新型材料。两国的研究人员通过交流和合作,发现了一些新的材料特性和应用方法,为大秦的太空探索材料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