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科技团队认为,量子通信技术若能研发成功,将极大地提升军事通信的安全性。敌方将无法窃听或破解秦军的通信内容,确保军事行动的保密性。
在林宇的支持下,各团队迅速展开研究。军事将领们也积极配合,提供实战经验与需求分析。智能兵器的研发进入试验阶段,生物技术团队在草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初步数据,量子科技团队则在通信原理研究上不断深入。林宇期待着这些科技成果能早日应用于军事,为大秦打造一支更加强大的军队。
随着科技在大秦的逐步发展,不可避免地引发了社会观念的变化,传统观念与现代科技理念之间的纷争也逐渐浮现。
一些守旧的贵族和学者认为,科技的发展违背了祖宗之道,破坏了大秦传承已久的社会秩序。例如,他们反对人工智能参与政务处理,认为这是对人类智慧的亵渎,会导致官员们失去思考能力,政务处理变得冰冷而缺乏人情味。
在生物技术方面,他们对作物的基因改良和人体的微观干预表示担忧,认为这是对自然规律的肆意践踏,可能会引发不可预知的灾难。
而支持科技发展的人们则认为,科技是推动大秦进步的强大动力。它能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百姓生活,增强国家实力。他们以新作物品种带来的丰收、医疗技术进步减少的病患痛苦为例,反驳守旧派的观点。
林宇深知观念转变的重要性。他一方面安抚守旧派,强调科技发展并非要摒弃传统,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寻求进步;另一方面,加大对科技成果的宣传与展示,让更多人切实看到科技带来的好处。同时,他组织了多场辩论会,让支持与反对科技发展的双方充分交流,期望通过思想的碰撞,引导社会观念逐渐向有利于科技发展的方向转变。
为了确保大秦科技能够持续发展,林宇意识到培育科技人才的重要性。他决定在大秦推行科技教育。
林宇下令在各地的学府中增设科技课程,从基础的数理知识、机械制造原理到前沿的科技理念,都纳入教学内容。同时,从科技院选拔优秀的学者与工匠,担任这些课程的教师。
在首都咸阳,林宇创办了“皇家科技学院”,这是大秦最高级别的科技学府。学院汇聚了全国各地的优秀学子,他们在这里接受系统的科技教育,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还参与实际的科研项目。
学院开设了人工智能、生物技术、量子科技等多个专业方向。在人工智能专业,学子们学习逻辑运算、数据处理与智能算法;生物技术专业则专注于生物特性研究、作物改良与人体医学探索;量子科技专业的学子们则尝试理解量子的奥秘,探索相关技术的应用。
林宇还鼓励民间兴办科技学堂,对于有突出贡献的学堂给予奖励。他深知,只有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对科技充满热情、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大秦的科技事业才能蓬勃发展,走向更加辉煌的未来。随着大秦科技的发展,林宇意识到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他决定派遣使者前往周边各国,寻求科技合作的机会。
使者们带着大秦的科技成果与合作意愿,先后抵达了齐国、楚国、燕国等国。在齐国,齐王对大秦的人工智能研究表现出浓厚兴趣。齐国向来注重学术研究,其稷下学宫人才济济。齐王表示,愿与大秦在人工智能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探索智能算法的优化与应用。
在楚国,楚王对大秦的生物技术成果十分关注。楚国自然资源丰富,在草药研究与农业种植方面有独特优势。楚王希望与大秦合作,共同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探索利用生物技术培育更优良的作物品种。
燕国则对量子科技表现出兴趣。燕国地处北方,军事防御任务艰巨。燕王希望与大秦合作,研究量子通信在军事领域的应用,以提升燕国的军事通信安全性。
林宇得知各国的回应后,欣然同意合作。他组织了多支联合科研团队,分别前往各国开展合作研究。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大秦不仅能吸收各国的先进经验与技术,还能将自己的科技成果推广出去,提升大秦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开启科技发展的新篇章。
尽管大秦的科技发展取得了显着成就,但随着探索的深入,诸多瓶颈也逐渐显现。
在人工智能领域,“智枢”虽能处理一些简单问题,但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情况,其智能水平仍显不足。它的运算速度受限于机械结构,无法快速应对大量数据的处理需求。而且,在学习新知识方面,“智枢”依赖人工输入,缺乏自主学习和更新知识体系的能力。
生物技术方面,虽然培育出了耐旱粟种等优良作物品种,但进一步深入研究基因层面的奥秘时,却因缺乏有效的观测和操作工具而停滞不前。在医学上,对于一些疑难病症,即便运用新发现的穴位刺激法,也难以取得突破性的治疗效果。
量子科技领域,虽然捕捉到了一些奇异现象,但距离真正理解量子的本质、开发出实用技术还相差甚远。研究所需的高精度仪器和复杂理论体系,在大秦现有的知识和技术储备下,难以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