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一种攻城利器“投石车”的升级版也在研发之中。这种投石车采用了新的机械结构,能够投出更重更远的石块,且精度有所提高。林宇鼓励工匠们大胆创新,争取早日让这些新式武器在战场上发挥作用,为大秦军队增添胜算。
随着局势的日益紧张,蒙毅派出的斥候终于传来了一些关键情报。经过深入调查,他们发现这次草原部落的联合背后,似乎有一股神秘势力在暗中推动。
据斥候报告,在草原深处,有一些身着奇异服饰、操着奇怪口音的人出没。这些人带来了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和战术理念,帮助草原部落打造更精良的武器,训练更精锐的骑兵。而且,这些神秘人还四处游说各部落,宣扬对抗大秦的好处,承诺给予他们丰厚的回报,从而促成了部落的联合。
林宇得知这一消息后,陷入了沉思。这股神秘势力究竟来自何方?他们为何要推动草原部落与大秦为敌?是为了利益,还是有更深层次的阴谋?林宇意识到,这场危机的背后可能隐藏着更大的谜团。他一方面命令蒙毅继续追查神秘势力的来源和目的,另一方面加紧军事部署,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时刻,大秦的命运如同悬于一线,林宇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必须做出正确的决策,带领大秦度过这场严峻的军事危机。
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和背后神秘势力的操纵,林宇果断下令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军事动员。各地郡县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
首先是征兵工作。各郡县张贴告示,鼓励青壮年踊跃参军,保家卫国。告示中承诺,参军者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军饷,战后还能得到土地和其他赏赐。一时间,各地报名参军的人络绎不绝。许多年轻人怀着一腔热血,告别家人,踏上了从军之路。
同时,对后勤保障进行全面动员。农民们加紧耕种,确保粮食丰收,为前线提供充足的粮草。工匠们日夜赶工,打造兵器、盔甲等军需物资。商人也积极响应,组织运输队伍,将粮草和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边境。
除了人力和物资的动员,林宇还注重对民众的军事训练。在各地设立临时军事训练营,由退役老兵和专业将领对民众进行基本的军事技能培训,如兵器使用、队列训练、战场急救等。一旦边境战事吃紧,这些经过训练的民众便可作为后备力量,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战斗中。
整个大秦帝国沉浸在一种紧张而激昂的氛围中,全民皆兵,众志成城,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战争挑战。林宇坚信,只要大秦上下一心,就没有战胜不了的敌人。
在积极进行军事准备的同时,林宇并未放弃外交斡旋的努力。他深知,战争一旦爆发,无论胜负,都将给大秦带来巨大的损失。因此,他决定再次尝试通过外交手段,化解这场危机。
林宇选派了一位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臣,名叫孙弘,作为特使,前往周边与大秦关系较好的国家。孙弘肩负着重要使命,一是向各国通报草原部落联合对大秦构成的威胁,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各国能与大秦共同应对这一危机;二是寻求各国在军事、物资等方面的支持与援助。
孙弘带着林宇的亲笔书信和珍贵的礼物,先后出使了几个邻国。在与各国君主的会面中,他言辞恳切地阐述了当前局势的严重性。一些国家对大秦的遭遇表示同情,也认识到草原部落联合可能对整个地区带来的不稳定因素。但也有部分国家心存顾虑,担心卷入与草原部落的冲突中会给自己带来损失,态度犹豫不决。
尽管外交斡旋面临诸多困难,但孙弘并未气馁。他在各国之间穿梭往来,努力说服各国君主。林宇在咸阳宫焦急地等待着孙弘的消息,心中祈祷着外交努力能取得一些成果,为大秦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转机,避免一场残酷的战争。
在外交斡旋紧锣密鼓进行之时,边境局势愈发剑拔弩张。草原联合部落开始对大秦边境防线展开试探性攻击。
一日清晨,天边刚泛起鱼肚白,大秦边境的烽火台突然燃起滚滚浓烟。紧接着,喊杀声由远及近,草原部落的骑兵如潮水般涌向大秦边境关隘。他们骑着骏马,挥舞着长刀,气势汹汹。
驻守边境的大秦军队早有准备,在将领的指挥下,迅速进入防御位置。士兵们紧握手中的兵器,眼神坚定,毫不畏惧。当敌军靠近时,城墙上的弓弩手万箭齐发,密集的箭雨射向敌阵,一时间,草原骑兵纷纷中箭落马。但他们并未退缩,凭借着娴熟的骑术,灵活地躲避着箭矢,继续向前冲锋。
与此同时,大秦军队利用城墙上的投石车,将巨大的石块抛向敌群。石块落地,尘土飞扬,砸倒了不少敌人和马匹。草原部落的这次试探性攻击,旨在摸清大秦边境防线的虚实和防御强度。经过一番激战,他们见难以突破防线,便鸣金收兵。
这场小规模战斗虽然结束,但双方都明白,这只是大战前的序曲。林宇收到战报后,对边境守军的表现表示满意,同时也提醒他们不可掉以轻心,敌人必定还会发起更猛烈的进攻。他再次督促后勤部门,务必保障前线物资的充足供应,确保边境防线固若金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