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给林薇修打印机,是因为自己以前在打印店打过工,顺手的事;借她充电器,是因为我确实多带了一个;甚至分她特产,也是觉得“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可什么时候开始,这些“顺手”变成了“刻意”?
上周部门聚餐,她明确说不吃香菜,我还是坚持点了香菜丸子,嘴里说着“你试试嘛,说不定爱吃”,心里想的却是“我觉得好吃,你肯定也觉得好”。结果那盘丸子几乎没动,散场时她跟别人说“某某(指我)有点太自我了”。
那时候我还委屈,觉得她不识好歹。现在才明白,我所谓的“好心”,不过是把自己的喜好强加给别人。就像小时候妈妈总逼我穿秋裤,说“我是为你好”,可没人问过我“热不热”。
林薇对花粉过敏,我却在她桌上放向日葵,是因为“我觉得向日葵好看,能让人心情好”;她减肥期间,我总塞给她零食,是因为“我觉得饿肚子不好”。这些“我觉得”,其实都是对别人边界的侵犯。
刚才路过她工位,看到她正跟行政部的李姐说:“我昨天终于把那盆向日葵移到窗台了,花粉弄得我打喷嚏。”李姐笑着说:“他也是好心,就是没分寸。”
“没分寸”三个字,比昨天她冲我喊的任何话都扎心。
三、关系是减法,不是加法
下午整理抽屉,翻出一堆“没送出去”的东西:给前台小妹买的润喉糖(她不喜欢薄荷味),给隔壁组老郑带的茶叶(他只喝咖啡),甚至还有去年给林薇孩子买的绘本(她说“我家孩子不爱看书”)。
这些东西堆在角落,像一座座小小的纪念碑,纪念着我那些“热情过头”的时刻。
刚来公司时,总怕跟同事处不好。听人说“礼多人不怪”,就学着给大家带小礼物;看职场攻略说“主动帮忙能拉近距离”,就见谁有麻烦都想凑上去。
可越想拉近关系,反而离得越远。
上次团建,我主动给大家买水,特意记住每个人的喜好:张姐要常温的红茶,老郑要冰美式,林薇要气泡水。结果拎着七八瓶水跑回来,张姐说“我刚买了”,老郑说“今天不想喝冰的”,只有林薇接了水,却没说谢谢。
那天我坐在大巴后排,看着窗外掠过的树影,第一次觉得累。原来维持关系像握沙子,握得越紧,漏得越快。
林薇说“关系是双向的”,真是一点没错。她从没主动给过我东西,其实早就用行动划清了界限:我们只是普通同事,没必要走太近。是我非要一次次往前凑,把“客气”当成了“亲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就像她昨天说的:“你给一次是礼貌,给十次就是负担。”我总以为“多给点”能焐热关系,却忘了有些人就喜欢保持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