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到他手上的,也不过是些修书、编史的清闲事情。
但是当年,先帝还在世时,却不是这样的。
说起来,这位嘉王爷也曾深得先帝宠信。
那时先帝举兵南下,年仅十二岁的嘉王爷却被破例带在身边。先帝命他督管火器营,他不仅事无巨细亲自处理,无一事出纰漏,还能日日鞍前马后地随行于先帝身侧,使得先帝大为感慨道:
“吾儿栉风沐雨不辞辛劳,为父心中甚慰。”
于是,在天下初定后,嘉王便被立刻授予郡王爵位,没过三年,又升亲王,仅次于其兄,也就是当今圣上。
那时的嘉王也算意气风发,文采出众又待人谦和,在清流之中很有声望。身边跟随的也是当时有名的大儒、贤人,更为他博得“贤明”之名。
早年间随军伴驾的经历,使得嘉王同开国勋贵也有深切联系,彼此走动频繁。嘉王妃便是英国公长女,又是太后的外甥女,在京城权贵之间颇负盛名。
然而这一切都随着先帝的驾崩而沦为空谈。先帝在世时,诸位大臣联|名|上|书保举嘉王为储君,却被先帝严厉否决。
此等行为,成功则罢,一旦失败,无异于将嘉王架上刀尖,头顶千钧压力。
所以当今皇帝即位时,朝野悚然不安,原先保举嘉王的大臣们生怕这位新皇帝“秋后算账”。
更有甚者,从一个极端转向另一条死路,私下劝谏嘉王“不如造反”。
谁知这位嘉王对其兄长却是忠心耿耿,连夜入宫见了新皇,将手下人意图谋反之事全部坦白讲了个清楚明白。
据殿前起居郎记录,嘉王痛哭流涕,懵懂无辜,令圣上甚怜之。
此事便也风雨不动地掀了篇儿。
至于那胆敢怂恿嘉王谋反之人,则于家中自裁谢罪,圣上饶恕其宗族,不过是贬为庶人赶出了京城,再不许入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