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重生1983年 > 第18章 舌尖上的科学(第2页)

第18章 舌尖上的科学(第2页)

更糟的是,第二天三家分店同时出现客诉。"这不是黄师傅做的粉"、"酸笋味道不对",类似的评价雪片般飞来。卓西度尝了新批次的样品,突然明白问题所在——工业化的标准虽然稳定,却丢失了那种微妙的、随季节变化的"活味"。

"要不要把黄叔请回来?"林小梅提议。韦国强却指着财务报表:"人力成本已经超标,手工制作无法满足扩张需求。"

深夜的办公室里,卓西度反复对比着两份质检报告。奇怪的是,机器分析的各项指标都显示标准化产品更优,但顾客就是偏爱老师傅的"不标准"产品。他想起大学时读过的《模糊数学》,突然意识到——味觉的幸福函数,或许本就是非线性的。

卓西度在宝安县的一个圩场找到黄炳坤。老人摆了个米粉摊,用的是全套传统器具,排队的人绕了市场半圈。

"黄叔,"卓西度帮着收拾碗筷,"我想开个传统工艺研究室。"

老人削米粉的手停住了。卓西度继续道:"您当技术总监,带徒弟,工资翻倍。研究怎么把您的手艺...转化成机器语言。"

"放屁!"黄炳坤的菜刀剁在案板上,"祖传的手艺能'转化'?"

卓西度不慌不忙地从公文包取出个玻璃瓶:"这是您藏在更衣室的酸水老汤,我做了菌群分析。"他展开一份图谱,"里面有七种独特乳酸菌,是您家陶瓮特有的。"

黄炳坤瞪大眼睛,他没想到这个年轻人会用科学手段"破解"祖传秘方。卓西度趁机递上聘书:"深桂香要上市两种产品线——标准版和匠人版。"

回深圳的车上,黄炳坤一直抱着他的酸水坛子。直到看见公司新挂的"传统工艺研究室"铜牌,老人才嘟囔着:"先声明,我不用那铁疙瘩和面机..."

研究室的白色大褂与黄炳坤的粗布围裙形成奇妙组合。老人每完成一道工序,韦国强就用仪器记录数据。他们发现,老师傅"凭感觉"的揉面力度,实际精确控制在4.2公斤压力;所谓"火候到了"的油温,永远在152℃到155℃之间波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看这个!"韦国强突然在显微镜前惊呼。黄炳坤老坛酸水的样本里,螺旋状菌群正在舞蹈,"这些菌种相互作用产生的风味物质,正是我们缺失的'锅气'成分!"

卓西度连夜修改了中央厨房的设计图。新方案保留自动化生产线,但增加"传统工艺区"——恒温恒湿的陶瓮发酵室、特制的柴火灶,甚至还原了桂林当地的石磨。最关键的酸水培养环节,则由黄炳坤亲自照看那些祖传陶瓮。

冲突在调试阶段再次爆发。黄炳坤坚持要用广西特定村寨的早稻米,而采购部已经签了越南大米的合同。"那米没筋骨!"老人气得摔了量杯。最终卓西度亲自飞往桂林,找到三家符合标准的农户签订直供协议。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