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未说完,诸葛亮便用羽扇轻点赵林,言道:
“柏轩之策,正合此时,且试言之。难不成柏轩不愿献计?”
赵林隐晦的翻了一个白眼:“得,今儿我也让诸葛妖人使激将法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清了清嗓子,赵林长身而立,朗声道:
“林前日与军师请教军制,募兵之法。
军师言诸侯募兵,虽择优而取,但所取之卒少则十五六岁,老则年近五十,实乃无奈之举也。
吾细思之,察觉此中多有不妥,如此招募宽泛之龄为卒,于战力提升大为不利。
少年身形尚未长成,虽有冲劲,可体魄终究稚嫩,气力不足。
在军中操练之时,耐力难比成年青壮,兵刃器械挥舞吃力,遑论披挂重甲,奔袭作战。
少年便入军旅,纵有天赋,也需耗费大量时日雕琢,方能形成战斗力,而其间又极易因伤病损了根基,未等长成精锐,或已折损大半。
至于那四十多岁老夫,机能渐衰,不复盛年之勇,冲锋陷阵,往往力不从心,持久作战更是难以为继。
况且,即便悉心培养,能战之岁月无几,未等将其打磨成精锐,便已垂垂老矣,届时又需重新补充兵员,周而复始,军中始终难有稳定且善战之卒,此诚为一弊也。
而如此募兵,不仅难以提升战力,又因屯田之策耗费时光于田埂之间,操练时日折去大半,战力可想而知。
若不屯田,则家中老小力不能自养,兵卒心忧私家,便无战心,况且若不屯田,则粮草亦不足以奉养大军,此二弊也。”
刘备闻言,思之半晌,问道:
“柏轩可有良策?”
赵林看了一眼诸葛亮,见他轻摇羽扇,默默微笑,并不出言,便只好继续说道:
“林拙思,若要提升军队战力,又要保证百姓生计,当行军制改革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