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开阳。
一名鹰目猴腮的精瘦将军在屋中持书信朝暗而立,点起火盆欲焚烧,书信内容却已完全在心中。
俄顷,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大哥守泰山,命我等复驻琅琊开阳,如此重任,若有闪失岂非误了兄弟名声?还请回去禀报袁公,在下不敢做这等事。”
“足下不做,还不是一生藉藉无名?再说青徐之间,迟早有一战,那时曹操欲驱你等至青州赴死,何谈情义?”他身后是一名着儒袍的文士,属许攸、沮授等麾下说客。
这一年来,袁绍派出了大量的暗探、说客至各地,为他联合各地诸侯、豪强势力,而且威逼利诱、因势利导,无所不用其极。
“鲍公与我主素来交好,若是开战未必会助曹,我主亦是多次赠予重礼,皆欣然收取,颇多往来,足下可试想,袁谭公子于青州驻军,已得孔北海等归附,若非是和鲍公、臧府君等有所故旧,怎会让足下随意来往青州取私盐运送?”
提及这件事,昌豨陷入沉默。
这条道本来已经被堵死了,但不知为何,今年又续上了商路,可贩卖到荆州乃至关外去,收效极多。
但是所来的商队不肯按官盐的价格收,都会压榨到低点,几乎没有什么利润可言。
可这不是利润的事,这些商贾能找到他这条路,说明他们知道很多秘密!
昌豨等人还拿他们没办法,因为商旅的背景似乎很深厚,走关不受阻拦,驿亭皆供战马、推车,而且随行的护卫皆是龙精虎猛。
打听下来,这些商贾背后的家族来自南方各大族。
于是昌豨便不难猜测和许泽有关。
此事让他十分看不过眼。
堂堂许南校尉、汉辰亭侯,竟会趁乱世,暗中与这些事有勾结!真不怕自己的声名遭污!
昌豨倒不是正义凛然,主要是因为许泽参与这些事不叫他,只是将他们当做了一个收取青州盐的渠道而已。
“我再考虑一下。”
“还请将军早做决定!”
那中年文士拱手而下,笑得令人生恶,又提醒道:“而且,现如今我主出万金买许泽的人头,若是将军能够取来,自琅琊而入青州,袁谭公子将会亲自迎自边境,重待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