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番话说得在理,朕令校事府府君持节督百官,乃是赐刀与他,力度可以调节,但是不能手中无刀。
“臣今日面圣,便是有话想要告知陛下。”
许泽从怀中拿出一封密表,递到了刘协的手中,道:“这是近几日暗查董承收到的密报,因为大多在许南抓获,微臣亦是参与办案,故此郭府君请微臣一同送来。”
刘协看了之后,暗暗叹了口气。
幽然道:“爱卿,你就说董承这帮人,当初在长安时,一直进言夸赞司空忠君体国、仁政爱民,乃是大汉支柱,让政多行封赏。”
“到了许都后,又常说袁公威震四海、劳苦功高,收镇并州之乱,击溃幽州之叛,要朕封赏袁绍,请他带兵至许都来,接朕回雒阳安置。”
“你说,他们图什么呢?”
许泽沉默了半晌,躬身道:“他们本身无才能、无战绩,唯一能够跻身青史的便是陛下了,所以政令不和的时候,就会如此。”
“不是微臣恶意中伤,实在是按照唯才是举的标准,他们那一帮人都不能征辟任用,像荀令君和微臣这样的君子,又不愿作假去附庸风雅。”
“也许正因如此,他们才觉得遭到了背叛。”
“毕竟,当初与司空交好,恐怕也是为了日后能够一起取救驾之功,而后功成名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嗯,有道理,”刘协拍打几下许泽的肩头,笑道:“还是子泓看得通透。”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向来都是如此,这天底下,像微臣,呃……和司空这样只想先匡扶大汉,再想个人利益的人,已经不多了。”
“家国利益、个人利益。”
刘协又从许泽嘴里听到了一个少有人提的词。
许泽解释道:“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我又去何处?汉臣首先是大汉之臣,若是大汉都不复,臣子能何为?”
“说得好啊,”刘协深以为然,他觉得许泽回来之后,不光可以和他说一些在外征战之事满足兴趣,还能以道理解开自己心中的疑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