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练一只手,我们练整个人,形意拳是大书法,这个虚运之形,身上曲折成空的地方都要有。
形意简单的练法就是练“辶”,这个部首叫“走之”。
“丶”,这一点,就是沉着,拳要先练这个劲,一沉能着上,着上就是一沉。
身子往下一沉,手能着上对方,千招万势都可以这么打人。
有了浑身一沉,看懂八打歌诀,浑身能沉能着。但做一个死锤子,光锤这一下也不行。
沉下去,还要能起来,但这一起可就凤舞龙翔了,一把锤子变成十八般兵器。
“、”要扯成“廴”——这是身法变化,也是劲催的。
转七星,有了一沉再转,就能从一沉里转出新东西来。形意拳在“走之”里。
另有一个熊形的要诀——狗熊人立。狗熊展腰方能立起,肩上托西瓜也要挺腰,才能撑住西瓜的重量。
狗熊人立时,脚跟不着力,使用前脚掌支撑。重心放在前脚掌上,才能发力,后脚跟是虚的,轻易不实。
习武要先从弱点上练起,从失衡处下手。一般人都是右重左轻、头重脚轻、前重后轻。
站熊形一开始要体会出自己的失衡,自己搞懂自己,右边重了,便要在左边加力量,或者将右边放松——这是熊形的轻重诀。
唐诗宋词清对联,因为清末要有场大变,人处###中,对平衡很需要,所以出了对联这种奇怪的文体。
熊形正如对对联,左右字字不同,但字字相应,如果相应不上,便有疾病。
校正熊形,正如文人构思对联的情景,身上一分一寸都要对上。
对联有横批,是点睛之笔,左右对上了,精华在头部,站熊形时头部是活的。
熊形最后要集中在两个小腿肚上找轻重。小腿肚就是毛笔的笔肚,弹性都在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