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乡亲听着!杨大人定下的规矩,今日起凡是在这里干活的人,每天六个工分,按劳记工,即按每人完成的工作定额确定应得工分。满十分,当日兑粗粮一斤;满三十分,额外加细米一斤!”
他举起手里的账簿晃了晃,阳光照在上面,映出上面密密麻麻的名字:“这册子上,每个人的名字都记着,少一分、多一粒,都有账可查!吏员就在那边设了登记点,干完活就去画押,绝不拖欠!”
人群里先是一阵死寂,随即爆发出嗡嗡的议论声。有人伸长脖子去看那竹简,有人拉着身旁的人反复确认,还有人望着刘元博身后那几个捧着量具的差役,眼神从怀疑慢慢变成了亮闪闪的期待。
“真能兑?”张小子忍不住又问了一句,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颤抖。
李三这回没再犹豫,他挺直了有些佝偻的背,往石料堆的方向迈了一步:“去试试不就知道了?总比站着等死强。”
黝黑汉子忙的让小吏们登记后,拿着一块儿木牌,然后五五成群的,从着一堆石块中扛起了一块半大的石头,走得虎虎生风,嘴里还哼起了不成调的号子。张小子咬了咬牙,也跟着冲了上去。片刻之间,原本还有些松散的队伍动了起来,如同一条苏醒的长龙,沿着堤坝缓缓铺开。
杨骏在远处缓缓挺直腰板,目光穿越了尘嚣,定格在这幅辛勤劳作的画面上。他额间的细汗悄然滑落,宛如晨曦中晶莹的露珠,轻轻触碰着脚下灼热的土地,瞬息间,便洇出一小片深色的印记。
他提出“以工代赈”之策,初衷纯粹而坚定,只为给这方土地上挣扎求生的灾民们,开辟出一条生路。此刻,望着眼前这群人,他们为了微薄的口粮,正以不屈不挠的意志挥汗如雨,每一铲土、每一粒粮,都承载着他们对生活的渴望与坚持。
杨骏的心中,蓦地涌起一股沉甸甸的感悟——生存之道,从来不是静待命运的垂怜,而是如眼前所见,一砖一瓦亲手堆砌,一粥一饭辛勤耕耘,是用汗水与毅力,一点一滴地在这苦难大地上挣得的一席之地。
刘元博踱步至他身旁,轻轻递上一块质朴的粗布手帕,低声道:“大人,看来这工分的法子,是走对了。”
杨骏接过手帕,随意地在额上抹了抹汗珠,目光越过人群,落在远处登记处排队按手印的灾民身上。他的嘴角不经意间勾起一抹浅笑,那笑虽淡,却温暖而真挚:“不是法子走对了,是他们愿意信我们这一次。”
阳光渐渐攀升,温柔地拂过堤坝,也为每张脸庞镀上了一层金辉。夯筑堤岸时,粗犷的号子声此起彼伏,与石料间偶尔传来的清脆撞击声交织在一起,宛如大地深沉的脉动。不远处,简陋棚屋前,孩童们的欢笑声清脆悦耳,如同林间小鸟的欢歌,无忧无虑地飘荡在空中。这一切,伴随着不息的河水潺潺流淌,共同在这片历经劫难、终得喘息的大地上,编织出一幅幅生动而又坚韧的生活画卷,奏响了一曲生命不息、希望常在的悠扬乐章。
……
滑州、卫州、相州黄河凌汛的消息,如狂风过境般迅速传至京城,惊动了宫闱深处的广德殿。
殿内,烛光摇曳,郭威手执密报,目光沉凝,不经意间侧首望向立于一侧的年轻男子,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笑意:“嘿,瞧这杨骏,果真是个不省心的角色,刚到卫州不久,便又搅动起一番风云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