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
烂陀山,大雄宝殿前,白石广场。
钟鸣九响,声彻云霄,悠远绵长。
来自西域三十六国、中原各宗的高僧大德,身披各色袈裟,静坐于蒲团之上,宝相庄严。外围,则是闻讯而来的无数武林名宿,或负剑,或持刀,神情肃穆,不敢有丝毫喧哗。
今日,是烂陀山“无遮大会”的辩经之期。
广场尽头,高台之上,端坐着一位身形枯瘦的老僧。他穿着最朴素的灰色僧袍,双目微阖,气息若有似无,仿佛与天地融为一体。
烂陀山主持,龙树圣僧。
他缓缓睁开眼,目光平和,扫过全场,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今日辩经,不设问对。老衲于此,备有经文三卷,随机抽取。登台者,阐其奥义,受众人诘问。能连解三卷,而义理圆融无碍者,为胜。”
规矩一出,场下顿时响起一片低低的议论声。
这规矩,看似简单,实则苛刻至极。佛法浩如烟海,宗派林立,随机抽出的三卷经文,很可能分属不同流派,义理迥异,甚至彼此冲突。要将它们融会贯通,阐述得无懈可击,非有大智慧、大毅力者不能为。
一位来自西凉国,素有辩才之名的金身罗汉寺住持,率先登台。他佛理精深,第一卷经文阐述得滴水不漏。然,抽到第二卷出自密宗的经文时,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被台下几名喇嘛诘问数句,额头已然见汗,最终只能长叹一声,拱手退下。
其后,又有数位名声显赫的高僧登场,皆是佛法精湛之辈。可无一例外,都在第二卷或第三卷经文前败下阵来。或因理解不够圆融,或因一念紧张,被诘问得哑口无言,悻悻而归。
广场上的气氛,愈发凝重。
众人这才明白,这看似寻常的辩经,实则是一场对佛学修为最严苛的考验。
“下一位。”龙树圣僧的声音再次响起。
场中一时无人应答。
就在此时,一道身影缓步走出,穿过人群,踏上了高台。
来者身着寻常武服,面容俊朗,神态自若,正是徐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