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远没有天天泡在里面,但他总会在最关键的时刻出现。
“芯片方案还在争?”
一次,团队为选择TI的成熟架构,还是ARM的新架构吵得不可开交,孟远正好推门进来。
听完两边的陈述,他毫不犹豫地拍板:“用ARM。”
“可是孟总,ARM生态还不成熟,我们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硬件负责人有些迟疑。
“生态,是人做出来的。”孟远看着他,目光锐利,
“TI的方案是条铺好的路,但路的尽头是人家的收费站。ARM是一片荒地,但它足够大,未来咱们可以在上面建起自己的城市。眼光放长远点。”
一句话,点醒了所有人。
又有一次,团队为如何精准估算电池剩余电量而陷入瓶颈。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传统算法误差太大,根本达不到储能电站的要求。
孟远把算法组长叫到办公室,在纸上画了一个简易的框架图。
“别总想着一条路走到黑。试试把卡尔曼滤波,和神经网络模型结合起来,建一个能自己学习的动态模型呢?让‘大脑’自己变聪明。”
那个从斯坦福回来的算法天才,看着图上那超前的思路,眼睛瞪得像铜铃。
“这个老板……他到底是什么来头?”
孟远的每一次“点拨”,都像是在迷雾中点亮了一座灯塔,让“BMS梦之队”绕开了无数暗礁。
终于,在耗时数月,烧掉了无数经费和脑细胞之后。
远新第一代,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电池管理系统系统,诞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