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司令,您就是我们的救星啊!”村长老泪纵横地握着雷天响的手。
有了群众基础,根据地建设进展迅速。
雷天响建立了严密的情报网络,每个村庄都有联络员,任何日军的风吹草动都能及时传递。
同时,他还组织村民进行军事训练,教授他们使用武器和战术知识。
“打仗不能只靠我们这些职业军人,”雷天响对训练中的村民们说道,“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保卫家园的责任。”
为了解决武器装备问题,雷天响想出了许多巧妙的办法。
他们建立了简易的兵工厂,利用缴获的材料制造地雷、手榴弹等爆炸物。
虽然威力比不上正规军工产品,但在游击战中却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
“咱们的土制地雷虽然简陋,但炸死鬼子一样管用!”负责兵工的老师傅自豪地说。
1938年春天,日军华北方面军对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行动。
这次他们出动了两个师团的兵力,配备了飞机、大炮等重型武器,势要将这块抗日根据地彻底铲除。
面对如此强大的敌人,雷天响没有选择正面硬撼。
他采用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方针。
当日军大部队开进根据地时,大同军主力已经转移到了更深的山区。
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撤离,而是留下了大量的小分队,利用熟悉的地形优势,对日军进行持续的袭扰。
日军第一天进山时,踩中了十几颗地雷,伤亡惨重。
第二天宿营时,又遭到了夜袭,损失了大量物资。
第三天行军途中,更是遭遇了连续的伏击,整个队伍疲惫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