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从7月30日开始,打得异常激烈和残酷。苏军的炮兵,在夜间为了提高射击精度,甚至会派侦察兵偷偷摸到德军阵地前沿,把雪松树干(或其他醒目的标记物)插在地上,作为夜间炮击的瞄准参照点。这种土办法,虽然原始,但在当时缺乏先进观测器材的情况下,也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苏军的步兵和坦克,在猛烈的炮火支援下,一次又一次地向叶利尼亚突出部的德军阵地发起冲击。德军在突出部内的部队(主要是党卫军“帝国”师和部分国防军步兵师)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双方围绕着几个关键的村庄和高地,展开了反复的拉锯战。
经过近一个月的浴血奋战,到了8月底9月初,苏军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伤亡,但最终还是成功地将德军从叶利尼亚突出部挤了出去,收复了这片失地!这是苏军在卫国战争初期,第一次通过主动进攻,从德军手中夺回了重要的战略据点!德军党卫军“帝国”师等精锐部队,在叶利尼亚遭受了重大损失,甚至出现了“全师撤出战斗线进行休整”的情况,这在“巴巴罗萨”行动开始以来,还是头一遭!德国人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苏联红军这头“北极熊”,虽然挨了几记重拳,但远没有到任人宰割的地步,它还会反击,而且咬起人来也挺疼!
叶利尼亚战役的胜利,虽然在整个斯摩棱斯克会战的全局中,可能只是一次局部性的胜利,但其战略意义和心理影响却非常巨大。它不仅暂时稳定了莫斯科方向的战局,迟滞了德军的进攻步伐,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鼓舞了苏军的士气,也让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看到了,通过积极防御和果断反击,是有可能阻止甚至击败德军的!
但斯摩棱斯克的陷落和叶利尼亚突出部的激烈战斗,像一盆盆冷水,把克里姆林宫里那些还沉浸在“敌人很快就会被打垮”的乐观幻想中的人们,给彻底浇醒了。斯大林本人,也从最初的震惊、愤怒和一度的消沉中,逐渐恢复了冷静和理智。他终于意识到,这场战争,绝不是一场可以轻松取胜的“武装游行”,而是一场关系到苏维埃国家生死存亡的殊死搏斗!他必须放弃幻想,准备进行长期的、艰苦卓绝的抵抗! “不能再被动等待了!”这成了他内心最强烈的声音。
也正是在这个危急关头,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这位在苏芬战争后因对军队训练和战备问题直言不讳而一度受到排挤、但在诺门罕战役中展现出卓越指挥才能的将领,开始真正走上了历史的前台。
斯摩棱斯克战役期间,面对西方面军濒临崩溃的危局,斯大林紧急将时任总参谋长的朱可夫派往西方面军,实际上是赋予了他直接调整和指挥该方向作战的权力。这是朱可夫在卫国战争中,第一次直接主持如此大规模的战略兵力调动和防御部署。他以其果断、冷静和专业的军事素养,迅速稳定了濒临崩溃的战线,组织起了一系列有效的阻击和反击行动(包括叶利尼亚攻势),虽然没能完全阻止德军的推进,但却极大地消耗了德军的有生力量,迟滞了其进攻莫斯科的步伐。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斯大林,这位向来多疑、也极少真正放权给手下将领的最高统帅,在严酷的战争现实面前,也不得不开始重新审视和倚重像朱可夫这样真正有能力、敢担当的军事人才。他逐渐从战争初期的幕后遥控,走向了前台,开始更直接地参与到军事指挥中来,但也开始更多地听取朱可夫等专业军事将领的意见,并在关键时刻给予他们必要的授权。
据说,在一次讨论作战方案的会议上,当朱可夫提出应该放弃那种不切实际的“全线反攻”幻想,转而采取“积极防御、逐步消耗德军有生力量、在关键地段集中兵力进行反击”的策略时,斯大林沉吟片刻,点了点头,称赞这是“稳中有进”的好办法。而克里姆林宫作战室墙上那幅巨大的军事地图上,也第一次出现了由苏军主动发起的、指向德军的“反击箭头”!这标志着苏军的战略指导思想,开始从最初的被动挨打,向着更积极、更具韧性的方向转变。
就在苏军开始逐渐稳住阵脚,并尝试发动局部反击的时候,高歌猛进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却开始尝到了“跑得太快”的苦果——他们的后勤补给,出大问题了!
“闪电战”这玩意儿,打起来确实威风八面,坦克集群往前一冲,几天就能推进几百公里。可问题是,坦克是要喝油的,大炮是要吃炮弹的,士兵们也是要吃饭的!这些东西,都得靠后方的运输部队一点点地往前送。
从德国边境到斯摩棱斯克,直线距离就有七八百公里!德军的补给线,一下子就被拉长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程度。而苏联的道路状况呢?简直是糟糕透顶!除了少数几条主要的战略公路,大部分都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到下雨天就变成了烂泥塘,汽车陷在里面根本走不动。
更要命的是,苏联的铁路轨距跟欧洲标准轨距不一样,德国的火车开不过去!德军虽然也缴获了不少苏联的火车头和车皮,但铁路本身在战争初期就被苏军和游击队破坏得相当严重,修复起来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
于是,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后勤运输,就陷入了一场噩梦。前线的坦克因为缺油而趴窝,炮兵因为缺炮弹而无法提供有效支援,士兵们也开始抱怨吃不饱饭,弹药供应也时断时续。 据说,当时德军的运输车队,从白俄罗斯边境把物资送到斯摩棱斯克前线,路上就得折腾两天甚至更长时间!而且因为缺乏足够的卡车,很多补给还得靠马车来拉,那速度就更慢了。前线的道路上,甚至出现了“油桶比人多,补给车比步兵跑得还慢”的奇观(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也反映了后勤的窘迫)。
这种后勤上的困境,使得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7月底8月初的时候,虽然在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术胜利”(比如占领了斯摩棱斯克),但在战略上却不得不暂时停下了向莫斯科继续进攻的脚步,进行休整和补充。 他们陷入了一种“打赢了仗,却跑不动了”的尴尬境地。这个“第一次停顿”,虽然短暂,但也给了苏军一个极其宝贵的喘息之机。
就在德军因为后勤问题而暂时“打瞌睡”的时候,苏联的战争机器,在经历了最初的混乱之后,也开始以惊人的速度运转起来。
斯大林和苏军最高统帅部,一方面在正面战场上组织部队节节抵抗,消耗德军;另一方面,也开始紧急从苏联的战略后方——远东地区、西伯利亚地区和乌拉尔军区,大规模地抽调预备队,向西部战线输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