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74章 从咆哮到萧条(第2页)

第74章 从咆哮到萧条(第2页)

无数的美国人,在几天之内,就从账面上的“百万富翁”变成了身无分文的穷光蛋,因为之前借钱炒股而背上了沉重的债务。许多曾经在“咆哮的二十年代”呼风唤雨的金融大亨和企业巨头,也在这场股灾中损失惨重,甚至破产。绝望之下,跳楼自杀、开枪自尽的悲剧,在华尔街和全美各地接连不断地发生。美国人民那五彩斑斓的“黄金梦”,就这样,在一片哀嚎和绝望之中,被无情地碾得粉碎。

华尔街这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可不仅仅是把美国股民的钱包给震瘪了那么简单。它像推倒了第一块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迅速将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拖入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萧条的深渊。

银行系统的全面崩溃:股市的崩盘,首先给美国的银行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很多银行因为深度参与了股市投机(比如用储户的存款去炒股,或者向炒股者提供了大量的贷款),在股灾中损失惨重,血本无归。当储户们听到股市崩盘的消息,担心自己的存款安全,纷纷像潮水一样涌向银行,要求提取现金。结果呢?成千上万家银行(尤其是那些资本金不足、经营不善、又缺乏有效监管的小银行)根本拿不出那么多现金来应付挤兑,只能被迫宣布关门倒闭!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总共有超过九千家银行破产倒闭,占全国银行总数的三分之一以上!这意味着,无数普通老百姓一辈子的血汗钱、养老钱,就这样在一夜之间化为乌有,其造成的社会恐慌和绝望,可想而知。

信贷体系的彻底冻结:银行是现代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负责提供信贷,支持投资和消费。银行一倒闭,或者为了自保而收紧银根,整个社会的信贷体系就瘫痪了。企业贷不到款,无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更不敢投资扩大再生产;农民也贷不到款来购买种子、化肥和农机;普通老百姓呢?更是捂紧了口袋,不敢轻易花钱消费了,因为谁也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

工商企业的大面积破产与失业率的灾难性飙升:信贷冻结,消费萎缩,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工商企业的大面积破产倒闭。工厂的产品卖不出去,堆积如山,只能被迫减产、停产,然后就是大规模地解雇工人。商店因为没人买东西,也只能关门歇业。到1933年初,也就是大萧条最严重的时候,美国的失业人口,据估计高达约1300万到1500万人!全国的失业率,达到了惊人的25%!这意味着,每四个有劳动能力的美国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找不到工作,失去了生活来源!那些曾经在“咆哮的二十年代”享受着“汽车洋房”的城市中产阶级,很多也在这场灾难中沦为了赤贫。

农业危机的雪上加霜:美国的农业,其实在整个20年代就一直不太景气。现在大萧条一来,更是雪上加霜。城市居民失业了,没钱买东西了,对农产品的需求进一步萎缩,导致农产品价格跌到了谷底。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棉花、烟草,要么卖不出去,烂在地里,要么就只能以极低的价格贱卖。很多农民因为还不起银行贷款和抵押,土地和农场被银行没收,被迫背井离乡,加入到失业大军的行列,涌向城市寻找一线生机,或者像《愤怒的葡萄》里描写的那样,开着破旧的汽车,向着传说中“遍地黄金”的加利福尼亚,进行着绝望的迁徙。

国际贸易的急剧萎缩与危机的全球蔓延:美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工业国、消费市场和债权国。美国经济一打喷嚏,全世界都得跟着感冒。大萧条爆发后,美国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在1930年由胡佛总统签署了那个臭名昭着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将进口商品的平均关税提高到近60%!这种典型的“以邻为壑”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立刻引发了其他国家的连锁报复,纷纷提高对美国商品的关税。结果呢?国际贸易额急剧萎缩了三分之二以上!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被割裂,经济矛盾日益加剧。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就这样,迅速地演变成了一场席卷全球所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持续时间长达十年之久的经济大萧条。从欧洲到亚洲,从拉丁美洲到澳大利亚,到处都是工厂倒闭、工人失业、银行破产、民不聊生的凄惨景象。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么,这场看似突如其来的经济大灾难,仅仅是因为华尔街的投机泡沫破裂吗?当然不是!股市的崩盘,更像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它背后,反映的是美国乃至整个资本主义世界在“咆哮的二十年代”那光鲜亮丽的外表之下,早已积累起来的深层次的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的缺陷。

贫富差距悬殊,有效需求不足:这是最根本的原因。20年代的美国,虽然整体上看起来经济繁荣,但财富分配却极其不公。一小撮最富有的家庭(大约占人口的1%)掌握了国家近40%的财富,而占人口大多数的工人和农民,其收入增长却远远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这就导致了社会总供给远远大于社会总有效需求的局面。工厂生产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多,但大部分老百姓的钱包却越来越瘪,买不起那么多东西。东西卖不出去,自然就要积压,最终导致生产过剩,企业减产裁员,经济陷入恶性循环。

农业的长期困境:美国的农业,在整个20年代就一直处于萧条状态。一战期间,为了支援欧洲,美国农业大规模扩张。战争一结束,欧洲农业恢复,对美国农产品的需求锐减,导致农产品价格暴跌。农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粮食,卖不上价钱,还要偿还之前购买土地和农机欠下的债务,日子过得苦不堪言。农业的萧条,不仅削弱了农村的购买力,也使得大量农民破产,涌入城市寻找工作,进一步加剧了城市的失业问题。

不受约束的信贷扩张与金融投机:20年代的美国,金融监管极其宽松,各种信贷消费(比如分期付款买汽车、买房产)和股票市场上的保证金交易大行其道。这虽然在短期内刺激了经济的虚假繁荣,但也吹起了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积累了巨大的金融风险。一旦泡沫破裂,整个信贷体系就会崩溃。

脆弱的银行体系:当时的美国,拥有成千上万家独立经营的小银行,它们大多规模小,资本金不足,而且缺乏有效的联邦监管和存款保险制度。这种分散而脆弱的银行体系,在面临大规模挤兑风潮时,根本不堪一击,很容易引发连锁倒闭。

国际经济秩序的混乱:第一次世界大战彻底打乱了原有的国际金本位制和贸易秩序。战后,围绕着战争债务和德国赔款问题的无休止的争吵,使得欧洲国家的经济复苏步履维艰。而美国推行的高关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更是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摩擦和经济失衡,使得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体系都变得异常脆弱。

可以说,1929年的那场股灾,就像一根导火索,瞬间点燃了早已埋藏在美国乃至全球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的各种矛盾和炸药。一场席卷全球、持续时间最长、破坏力也最大的经济“完美风暴”,就此猛烈地爆发了!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史无前例的经济大灾难,当时坐在白宫椭圆形办公室里的那位总统先生——赫伯特·胡佛,可就倒了大霉了。

胡佛这个人吧,其实也不是个等闲之辈,甚至可以说是个相当有能力的人。他早年是个成功的矿业工程师,靠着自己的才华和努力,白手起家,积累了巨额财富,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和战后初期,他又因为出色地组织和领导了对欧洲(特别是比利时等国)的粮食援助工作,拯救了无数饥饿的生命,赢得了“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效率卓着的管理者”的美誉。1928年,他凭借着这股“能干”、“高效”、“有爱心”的“工程师”光环,以及当时美国普遍的繁荣景象,以压倒性的优势当选为美国第31任总统。那时候,谁也没想到,仅仅在他上任一年之后,一场足以把他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经济大灾难,就会从天而降。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