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缅公路的缅甸境内终点站,是位于缅北掸邦高原的重要交通枢纽——腊戍。这里不仅是铁路的终点,也是公路运输的起点,更是中国远征军赖以获得国内补给和与后方联系的关键咽喉。一旦腊戍失守,滇缅公路就将被彻底切断,中国远征军的退路也将受到严重威胁。
1942年4月下旬,日军第56师团等精锐部队,在经过一番周密的准备之后,向着腊戍发动了猛烈的进攻。驻守在腊戍及其周边的中国远征军部队(主要是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的一部分),虽然也进行了抵抗,但在日军强大的攻势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4月29日,腊戍宣告陷落!
腊戍的失守,对整个缅甸战局来说,是一个致命的转折点!它标志着滇缅公路这条中国抗战的“生命线”,被日本人彻底掐断了!中国与外部世界的陆路联系,至此完全中断(除了后来那条更加艰险的“驼峰航线”)。部署在缅甸境内的数十万中国远征军、英印军以及大量的华侨和难民,一下子就陷入了前有日军追击、后无退路、三面被围的绝境之中!有组织的撤退,已经变得几乎不可能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曼德勒与八莫——绝地撤退前的挣扎
腊戍失守后,缅甸战场的形势已经糜烂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盟军的防线彻底崩溃,部队建制被打乱,指挥系统失灵,到处是溃兵和难民。
在缅甸中部的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英印军依托着这里作为中缅交通要道的重要地位,也曾试图组织防御,但最终还是没能顶住日军的进攻,被迫放弃城市,继续向北撤退。
残余的中国远征军和英印军部队,在杜聿明、史迪威(当时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兼驻缅美军司令)等人的指挥下,开始向缅甸北部的八莫地区集结,希望能在这里组织起最后一道防线,或者至少能为后续的撤退争取一些时间。
5月初,日军也追击到了八莫一线。双方在八莫周边地区,再次爆发了激烈的战斗。但此时的盟军,早已是强弩之末,缺衣少食,弹尽粮绝,士气低落,根本无法与士气正旺、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有效的对抗。八莫的防线,也很快就被突破。
悲壮撤退:惠通桥断后与野人山惨剧
缅甸全境的失守,已经无可挽回。摆在残余的数万中国远征军和英印军面前的,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想尽一切办法,从日军的重重包围和追击之中,杀出一条血路,撤回中国境内或者印度。
撤退的道路,主要有三条:
一路,是沿着伊洛瓦底江河谷向北,进入缅北克钦邦那片被称为“野人山”的、方圆数百里的原始热带雨林地区,然后翻越中缅边境的高黎贡山,进入中国云南。这条路,路途最远,也最艰险,但也是当时杜聿明率领的远征军主力选择的撤退路线。
另一路,是由孙立人将军率领的新38师等部队,在完成了仁安羌解围任务后,因为与主力失去联系,被迫向西撤退,最终进入了英属印度境内。这条路相对安全一些,但也同样充满了艰辛。
还有一路,则是滞留在缅甸南部的一些零散部队和华侨难民,他们试图通过各种小道,向东或向北突围,但大部分都未能成功。
其中,最为惨烈、也最为后人所铭记的,无疑是杜聿明率领的远征军主力,那场穿越“野人山”的死亡大撤退!
“野人山”,那可不是一般的山林,那是一片真正的“绿色魔窟”!那里山高林密,瘴气弥漫,毒蛇猛兽出没,根本就没有路!再加上正值缅甸的雨季,连绵不断的暴雨使得山洪频发,道路(如果还能称之为路的话)泥泞不堪,寸步难行。数万名中国远征军官兵、伤病员以及随军的家属和难民,就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开始了他们长达数月之久的死亡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