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人山”,那可不是一般的山林,那是一片真正的“绿色魔窟”!那里山高林密,瘴气弥漫,毒蛇猛兽出没,根本就没有路!再加上正值缅甸的雨季,连绵不断的暴雨使得山洪频发,道路(如果还能称之为路的话)泥泞不堪,寸步难行。数万名中国远征军官兵、伤病员以及随军的家属和难民,就在这样极端恶劣的环境中,开始了他们长达数月之久的死亡行军。
饥饿、疾病(疟疾、痢疾、霍乱、脚气病……)、疲惫、绝望……无情地吞噬着这些曾经英勇的战士的生命。很多人因为找不到吃的,只能靠吃树皮、草根、野果甚至观音土充饥,最终活活饿死。很多人因为感染了各种疾病,又得不到及时的医治,在高烧和痛苦中死去。还有很多人,在翻越陡峭的山崖、或者渡过湍急的河流时,失足坠落,或者被山洪卷走。更有甚者,因为无法忍受这种无休止的折磨和绝望,选择了自杀……
在1942年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中,参战兵力约为9万人。根据战后统计和各方史料汇总,这次远征的损失极为惨重:
阵亡人数:约人
负伤人数:约人
野人山丛林撤退中失踪或病亡:约人
总减员人数:超过人,占部队总数的近一半。
其中,丛林撤退造成的非战斗性减员尤为严重,是整个战役的最大悲剧之一。大量士兵因疟疾、痢疾、饥饿、失温或迷失方向在野人山中丧生,留下极为惨痛的历史记忆。
就在远征军主力在野人山中苦苦挣扎的时候,负责断后任务的第200师师长戴安澜将军,在指挥部队与日军激战、掩护主力撤退的过程中,不幸身负重伤。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他的部下们抬着他,艰难地向国内转移。但终因伤势过重,又缺乏有效的医疗救治,这位在同古保卫战中立下赫赫战功的铁血将军,最终在缅北的茅邦地区(靠近中缅边境),壮烈殉国,时年仅38岁!在牺牲之前,戴安澜命人将自己从担架上抬起来,穿上军服,面向祖国方向,并高喊:反攻!
戴安澜将军的牺牲,在当时举国震动,蒋介石亲自为他主持追悼会,毛泽东主席也为他题写了挽词,称其为“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其英雄事迹,至今仍在中华大地传颂。
而在中缅边境线上,为了阻止日军的追击,保障大部队能够安全撤回国内,杜聿明将军在万般无奈之下,下达了一个极其痛苦的命令——炸毁横跨在怒江天险之上、连接中缅两国的最后通道——惠通桥!
1942年5月5日,随着一声巨响,这座曾经承载了无数抗战物资和希望的钢索吊桥,在浓烟和烈火中断裂,坠入了波涛汹涌的怒江之中。惠通桥的炸毁,虽然有效地阻止了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快速追击,但也使得一部分未能及时过桥的远征军官兵和难民,被永远地困在了缅甸的丛林之中,他们的命运,也大多是凶多吉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至此,中国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以极其惨痛的失败而告终。
随着缅甸的全面陷落,日本的“帝国长臂”,已经伸到了英属印度的东北边缘。残余的英印军部队,被迫后撤到印缅边境的阿萨姆平原地区,依托着布拉马普特拉河等天然屏障,重新构筑防线,准备抵挡日军可能对印度本土发动的进攻。
此时的英属印度,局势也变得异常动荡和微妙。
一方面,日本人的“胜利”和“亚洲人的亚洲”的宣传口号,在印度国内,也确实忽悠了一些人。特别是那些长期致力于争取印度民族独立的激进派人士,比如苏巴斯·钱德拉·鲍斯(他曾是国大党的重要领导人,后来因为与甘地政见不合而出走,并寻求与轴心国合作来争取印度独立),更是将日本视为“解放印度”的希望所在。在日本人的支持和策动下,鲍斯在东南亚组织起了一支由印度战俘和当地印度侨民组成的“印度国民军”,打着“打倒英国殖民统治,建立自由印度”的旗号,准备配合日军,向印度本土发动进攻。
但另一方面,日军在缅甸的残暴行径和对资源的疯狂掠夺,也让很多印度人看清了其“解放者”的虚伪面目。更重要的是,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虽然不得人心,但它毕竟经营多年,根基深厚,依然掌握着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力量。英国政府也开始意识到,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安抚印度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族独立呼声,争取他们对反法西斯战争的支持。丘吉尔甚至派出内阁大臣斯塔福德·克里普斯爵士前往印度,与国大党和穆斯林联盟等主要政治派别进行谈判,许诺在战后给予印度更多的自治权甚至独立地位(虽然这些谈判最终因为双方分歧过大而未能取得实质性成果)。就连远在重庆的蒋介石,也曾以“亚洲同胞”的身份,苦口婆心地劝说丘吉尔,希望英国能更开明一些,给予印度更多的政治权利,以稳定后方,共同对抗日本的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