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到底是指哪里?这成了摆在尼米兹和罗彻福特面前的一个关键谜题,猜错了,那可就满盘皆输了!有人猜是夏威夷本土,有人猜是美国西海岸的某个港口,甚至还有人猜是阿留申群岛方向。为了百分之百地确认“AF”的真实身份,足智多谋的罗彻福特想出了一个堪称“神来之笔”的“钓鱼”妙计:
他首先通过绝对安全的海底电缆(这种通讯方式不容易被日军直接截获无线电信号,从而暴露美军已经对日军密码有所警觉)指示中途岛上的美军守备部队,用一种日本人可能已经破译或者正在监听的低级明码(或者说是容易被破译的简单密码),向珍珠港拍发一份“紧急求救”电报,谎称岛上唯一的淡水蒸馏设备发生了严重故障,无法修复,淡水储备告急,急需从珍珠港运送淡水供应,否则将严重影响岛上的正常运作和防御能力。
与此同时,为了确保这条“假消息”能够被日军的监听站准确无误地截获到,并且让日本人相信这条消息的真实性,夏威夷方面还“此地无银三百两”地通过无线电,用同样的低级密码,向中途岛发回了一条虚假的指令,内容大致是询问其淡水设备的具体损坏情况和预计修复时间,并表示正在安排运水船只(这条电报,才是真正做给日本人看的“鱼饵”!)。
果然不出所料!这条“请君入瓮”的妙计很快就收到了奇效。几天之后,美军的情报分析人员,就从截获并破译的日军内部通讯电报中,发现了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大意是:“据可靠情报,AF方面报告其缺少淡水,我军进攻部队在出发前需考虑携带足够的饮用水,或在占领后迅速修复其淡水设备。”
谜底终于揭晓!“AF”就是中途岛!罗彻福特的这条“淡水奇谋”,成功地让日本人自己暴露了他们的主攻目标!这在情报战的历史上,也是一个相当经典的案例。
在准确掌握了日军的主攻目标(中途岛)、大致的进攻时间(6月初)以及主要的参战兵力(特别是南云指挥的那四艘令人生畏的航空母舰)等一系列关键情报之后,尼米兹海军上将,这位在珍珠港事件后临危受命、肩负着扭转太平洋战局千斤重担的“四星上将”瞬间感受到了压力!
然尼米兹当时对赢得这场即将到来的决战,并没有十足的把握,甚至可以说是心里相当没底。 他清楚地知道,即使在情报占优的情况下,美军在航空母舰的数量(3艘对4艘,如果“约克城”号没能及时修复,那就是2艘对4艘)、舰载机的性能(特别是战斗机方面,“野猫”对“零式”处于劣势)、飞行员的平均实战经验以及舰队的整体协同作战能力等方面,都可能逊于久经战阵的日本联合舰队。中途岛这个小小的环礁,虽然地理位置重要,但如果硬要死守,面对日军压倒性的海空优势和登陆部队,很可能守不住。
但尼米兹心中有一个信念比防守中途岛本身更为坚定,那就是——绝对不能让美国在太平洋上仅存的这几艘航空母舰再出任何差错! 这是美国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能够与日本海军进行周旋、并最终发动反攻的唯一希望所在!如果这几艘航母再被日本人给端了,那美国在太平洋上就彻底成了“睁眼瞎”和“拔了牙的老虎”,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尼米兹的战略核心,并非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中途岛,而是要利用中途岛这个“诱饵”,在尽可能对自己有利的条件下,与日本的航母舰队进行一次决战,目标是最大限度地削弱甚至摧毁日本的航母力量,同时确保己方航母的安全。 他决定将计就计!既然日本人想在中途岛跟我们决战,那咱们就在中途岛附近,给他们精心准备一个“反包围圈”,以逸待劳,集中我们手中所有的航空母舰力量,争取一举打掉日本海军的航母主力,或者至少也要重创他们,从而彻底扭转太平洋战场的战略态势!至于日军在阿留申群岛方向的佯攻,尼米兹基本判断那只是个“烟雾弹”,决定只派出少量兵力进行牵制,主力则全部集中到中途岛方向。这可以说是一场“用岛屿换航母”的豪赌,赌的就是美军的情报优势和日军的傲慢轻敌。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尼米兹的决心是下了,但手里能打的牌,实在是太少了!珍珠港一役,太平洋舰队的战列舰主力基本报销。珊瑚海海战,“列克星敦”号又沉了,“萨拉托加”号还在美国本土的船坞里趴着修呢(年初被日本潜艇的鱼雷给阴了一下,伤得不轻)。算来算去,能立刻投入战斗的大型航空母舰,似乎只剩下“企业”号和“大黄蜂”号这两艘了。两艘对阵南云舰队那四艘气势汹汹的航母,这力量对比也太悬殊了!
就在这节骨眼上,一个足以载入海军史册的奇迹发生了!那艘在珊瑚海海战中被日本人的炸弹在飞行甲板上开了个大洞、舰体内部也多处受损、所有人都以为至少得修上两三个月才能重新上战场的“约克城”号航空母舰,拖着一身的伤痕,于5月27日蹒跚地驶回了珍珠港。
海军船坞的工程师们初步检查了一下,都直摇头,说这伤势太重了,飞行甲板被炸穿,内部结构受损,烟囱也被炸歪了,没有90天,根本修不好!
可尼米兹哪有90天等啊!他知道,即将到来的中途岛决战,每一艘航母的力量都至关重要,少一艘,胜算就少一大截!他亲自来到珍珠港海军船坞,对着船坞司令官和工程师们,只说了一句话,一句后来被载入海军史册的、不容置疑的命令:“我们必须在三天之内,让这艘船做好战斗准备!”
三天!要把一艘身负重伤的大型航空母舰修复到能够重新投入战斗的状态,这在和平时期看来,简直是天方夜谭!
但奇迹,有时候就是被逼出来的,也是靠着无数人的汗水和智慧创造出来的!珍珠港海军船坞的1400多名维修工人和工程师们,在接到这道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之后,爆发出了惊人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他们不分昼夜,实行三班倒工作制,甚至在舰体仍在浮动、船坞尚未完全抽干海水的情况下(因为等待船坞完全排空再进行固定和支撑,会浪费宝贵的几个小时,所以工程师们大胆决定,在舰体还在水中浮动、仅仅是用缆绳和支撑架初步固定的情况下,就开始了甲板和部分舱室的紧急抢修!),就开始了紧张的抢修工作!为了加快进度,很多非关键的修复工作都被推迟了(比如一些非战斗舱室的内部装修、部分雷达天线的更换等),所有的努力都集中在恢复其最基本的作战能力上——特别是飞行甲板的修复(用厚钢板和木材临时填补了弹洞,并重新铺设了表层)、动力系统的检修(确保锅炉能提供足够的航速)以及水密舱的封堵(防止再次进水)。
为了保证维修工作能够24小时不间断地进行,尼米兹甚至破例下令,在“约克城”号维修期间,珍珠港海军基地及其附近区域,可以暂时放宽严格的灯火管制规定(这在战时,尤其是在刚刚遭受过偷袭的珍珠港,是非常罕见且风险极大的措施!),确保船坞有足够的照明进行夜间作业。那几天的珍珠港,灯火通明,机器轰鸣,焊花飞溅,整个船坞都变成了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战场!檀香山的部分区域,可能也因此配合调整了灯火管制,为这场“生命抢救”让路。
奇迹,真的发生了!仅仅用了不到72小时(有些史料甚至认为实际有效的连续工作时间可能只有48小时左右),“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就基本恢复了作战能力!虽然舰体内还有不少未修复的损伤,飞行甲板上也还留着匆忙修补的痕迹(据说那块补丁还不太平整,飞机起降时都得小心翼翼),但它已经可以再次起降飞机,锅炉也能提供足够的动力了!它的航空联队,也由从其他航母(主要是正在美国本土进行大修的“萨拉托加”号,它的舰载机部队正好闲着没事干)临时抽调过来的飞行中队(VF-3战斗机中队、VB-3俯冲轰炸机中队、VS-3侦察轰炸机中队以及从“企业”号临时调拨过来的VT-3鱼雷攻击机中队的一部分)匆忙拼凑而成,虽然飞行员们对这艘“新船”还不太熟悉,磨合时间严重不足,但也算是凑齐了“家伙什儿”,能够再次投入战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