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还在为派兵北非的事情犹豫不决、举棋不定的时候,一个在当时德国军界已经崭露头角、但还远未达到日后那种“战神”地位的人物,主动站了出来,毛遂自荐!他,就是刚刚在1940年法国战役中,指挥第七装甲师(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魔鬼之师”)以惊人的速度和大胆的穿插,打出了赫赫威名,赢得了希特勒青睐的——埃尔温·隆美尔中将(当时可能还是少将,军衔晋升很快)。
隆美尔这个人,咱们前面在法国战役的时候也稍微提到过。他不像那些出身普鲁士贵族世家(他的名字里没有带“冯”这个字)、在总参谋部里混日子的“学院派”将军,他是个典型的“野战派”将领,喜欢亲临一线,身先士卒,打起仗来充满了想象力和冒险精神,但也因为有时候过于大胆、不顾侧翼,而受到一些同僚的诟病。他在1940年法国战役中,指挥第七装甲师那神出鬼没、势如破竹的进攻,让他一战成名,不仅赢得了“魔鬼之师”的绰号,更重要的是,赢得了希特勒本人的高度赏识和信任。希特勒觉得,这个隆美尔,有胆识,有冲劲,不墨守成规,是个能打硬仗、打巧仗的“猛将”。
当隆美尔得知墨索里尼在北非兵败如山倒、元首正准备派兵支援的消息后,他那颗渴望建功立业、渴望独立指挥一支部队大展拳脚的心,再也按捺不住了!他立刻主动向陆军总司令部和希特勒本人上书,请求亲自指挥这支即将派往北非的德国部队。他在信中(或者是在与希特勒的谈话中)慷慨陈词,表示自己对沙漠作战虽然没有经验,但愿意学习,也有信心能够扭转北非的战局,为元首和帝国赢得荣誉。
希特勒对隆美尔的“主动请缨”非常满意。他觉得,这个在法国战场上就敢打敢冲的“小个子将军”(隆美尔身材不高),身上有股子不服输的劲儿,说不定还真能在那片鸟不拉屎的沙漠里,给他创造点奇迹出来。更重要的是,派隆美尔去,希特勒也能更好地控制这支部队,免得那些传统的普鲁士将军们又在那里指手画脚,不听指挥。
空军司令戈林虽然一百个不愿意把宝贵的飞机派到非洲去“晒太阳”,但在希特勒的坚持下,也只能捏着鼻子同意,象征性地抽调了一部分空军力量(主要是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和梅塞施密特战斗机),为隆美尔的部队提供空中支援。
于是,在1941年2月初,一个在编制上隶属于德国陆军最高统帅部直接指挥的、规模不大的特遣部队——德意志非洲军团(简称DAK)——正式宣告成立。其首任军团长,正是那位跃跃欲试、踌躇满志的埃尔温·隆美尔中将。
希特勒最初给隆美尔的任务,其实非常有限,就是让他带着这支小部队(最初只有一个轻装甲师的架子,后来才陆续补充了第15装甲师和一些其他支援单位),去利比亚的黎波里登陆,帮助意大利人稳住阵脚,守住的黎波里塔尼亚这块最后的殖民地,别让英国人把他们彻底赶下海就行了。说白了,就是去当“救火队员”,给意大利人“撑场面”,起一个“威慑”和“稳定”的作用。希特勒和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压根儿就没指望隆美尔能在那片鸟不拉屎的沙漠里打出什么惊天动地的胜仗来,更没打算在北非投入太多的兵力和资源,毕竟,他们的战略重心,始终是即将开始的对苏战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甚至,在隆美尔出发前,德国国防军最高统帅部作战局局长阿尔弗雷德·约德尔将军(这位爷也是希特勒的心腹之一),还特意叮嘱隆美尔:“埃尔温,记住,你的任务是防御性的,主要是协助意大利人稳住战线。在得到柏林的明确许可之前,绝不允许擅自发动大规模进攻!北非的资源有限,我们不能在那里投入太多!”
希特勒本人在召见隆美尔时,也只是轻描淡写地对他说:“隆美尔将军,你去非洲,主要是去看看情况,给我们的意大利朋友一点支持。不要指望能从那里得到太多的东西,我们真正的战场在欧洲。”
纳粹高层(特别是那些传统的陆军将领们)对隆美尔这次“非洲之行”的前景,普遍不看好。他们觉得,北非那地方,天高皇帝远,气候恶劣,补给困难,意大利人又那么不给力,隆美尔就算再能打,带着那么点人马,又能翻起多大的浪花?很多人甚至私下里议论:“让隆美尔那个喜欢冒险的家伙去吧,也许他能用他的‘魔鬼之师’的名头吓退英国人,但我们可不能指望他在那片沙子里待得太久。”
可他们都低估了隆美尔这个人!他可不是那种会乖乖听话、按部就班的“乖宝宝”将军。他骨子里,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机会主义者”和“战场赌徒”!他渴望独立指挥,渴望建功立业,渴望在战场上创造奇迹!而北非这片看似贫瘠荒凉的沙漠,在他眼中,却是一个可以尽情施展他那套“机动灵活、出奇制胜”战术的绝佳舞台!
隆美尔在接到任命后,心情是相当兴奋的。他在给妻子的信中写道:“露西,我的爱人,元首给了我一个新的、充满挑战的任务!我要去非洲了!那片神秘而又广阔的沙漠,等待着我去征服!虽然困难重重,但我相信,凭借着德国士兵的勇气和我的指挥,我们一定能创造奇迹!这片沙子,将不是我们的墓地,它将成为我们命运的舞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即将到来的冒险的渴望和一种近乎浪漫的英雄主义情怀。
初战即闪击:隆美尔的“奇兵”与第一波反攻
1941年2月12日,隆美尔轻车简从,飞抵利比亚的的黎波里。他连自己的先头部队(德军第5轻装甲师的侦察营和反坦克营,总共也就几百号人,几十辆装甲车和几门反坦克炮)都还没到齐,就迫不及待地开始了对前线战局的视察。
眼前的景象,让他倒吸一口凉气。意大利军队的士气,简直是低落到了冰点,很多部队连基本的防御工事都没有,士兵们无精打采,军官们则对英国人的进攻充满了恐惧。而英国人呢?在取得了“罗盘行动”的辉煌胜利之后,似乎也有点“飘”了,觉得意大利人已经不堪一击,北非战事基本可以告一段落了。丘吉尔甚至已经下令,将韦维尔手下的一些精锐部队(比如澳大利亚第6师、新西兰第2师的一部分)抽调到希腊去,准备应对德国可能在巴尔干的行动。这无疑给了隆美尔一个可乘之机。
隆美尔虽然手里兵力少得可怜,但他脑子活啊!他知道,在沙漠这种开阔地带打仗,气势和心理威慑,有时候比真刀真枪的兵力更重要!他决定,不等后续部队全部到齐,就要先给英国人来个“下马威”,让他们知道,德国人来了,而且来势汹汹!
他先是搞了一场“阅兵式”的大忽悠。把自己手头那点可怜的装甲车和卡车,来来回回地在的黎波里街头绕圈子,让意大利人和当地的间谍以为德国的援军已经大规模抵达了。然后,他又命令工兵部队,用木头和帆布,在沙漠里搭建了大量的假坦克、假大炮,还让飞机在后面拖着沙袋扬起漫天尘土,制造出“德国装甲大军压境”的假象!这招“空城计”加“疑兵计”,还真就把对面的英国人给唬住了!
英国前线的指挥官,在接到“大批德国装甲部队出现在昔兰尼加”的情报后,果然有点慌了神。他们没想到德国人来得这么快,而且兵力似乎还不少。再加上他们自己的主力部队刚刚被抽调走,手里的兵力也确实有点捉襟见肘。于是,他们做出了一个后来被证明是极其错误的决定——放弃刚刚占领不久的班加西等战略要地,主动向东后撤,退守到更有利于防御的图卜鲁格一线。
隆美尔一看,机会来了!他根本不给英国人从容撤退的机会,立刻命令他手下那支刚刚抵达不久、甚至还没来得及完全适应沙漠气候的德意志非洲军团(DAK)的先头部队,在意大利军队的“象征性”配合下(意大利人主要是跟在后面摇旗呐喊,捡点便宜),向着溃退的英军,发动了闪电般的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