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96章 狐啃钢墙(第2页)

第96章 狐啃钢墙(第2页)

双方的战术,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隆美尔的“机动闪击”失灵:隆美尔最擅长的,是在开阔地带用坦克集群进行快速穿插和迂回包抄。可到了图卜鲁格这儿,面对着英军那密如蛛网的防御工事和雷区,他那套“闪电战”的打法,一下子就没了用武之地,坦克冲不进去,飞机炸不垮,只能硬着头皮打阵地攻坚战,这可不是他的强项。

英军的“刺猬缩壳”战术奏效:莫尔斯黑德将军的战术也很明确,那就是“坚守核心,主动出击”。主力部队依托坚固的防御工事,死死守住图卜鲁格港口和周边的核心阵地,绝不轻易与德军进行大规模的野战。同时,他们还组织了许多精干的小分队,利用夜暗和沙尘暴的掩护,像真正的“沙漠老鼠”一样,频繁地钻出防线,对德军那些分散的警戒哨所、炮兵阵地和补给车队,进行袭扰和破坏,搞得隆美尔的部队是日夜不得安宁,疲于奔命。

这种打法,让一向追求速战速决、以攻为守的隆美尔,感到非常憋屈和沮丧。他就像一头饿狼,明明看到了笼子里的肥肉,却怎么也咬不着,只能在笼子外面急得团团转。

他在1941年4月底尝试对图卜鲁格发动了一次大规模的攻势,结果在英军顽强的抵抗和密集的雷区面前,撞得是头破血流,损失了不少坦克和人员,最终无功而返。这次失败,让隆美尔的情绪也从最初的自信和狂热,逐渐转向了焦躁和失落。他在给妻子的信中,不再像以前那样吹嘘自己的“赫赫战功”,而是更多地抱怨起北非的恶劣环境、意大利盟友的不给力以及柏林对他的“不理解”和“支援不力”。但他骨子里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对胜利的渴望,却依然没有熄灭。他知道,图卜鲁格这块硬骨头,迟早得啃下来!

丘吉尔的赌博:“十字军行动”登场前夜

就在隆美尔因为图卜鲁格这颗“钉子”而头疼不已的时候,远在伦敦的丘吉尔首相,心里更是急得像着了火一样。

图卜鲁格的坚守,对英国来说,意义早已超越了一场单纯的军事防御。在经历了法国溃败、不列颠空战的艰难以及希腊、克里特岛的接连失利之后,大英帝国的脸面和士气,都受到了沉重的打击。而图卜鲁格这块在德意联军重重包围之下,依然顽强屹立的“孤岛”,就成了英国人民心目中的一个“英雄象征”,一个“永不屈服”的“信仰点”!报纸上天天都在报道图卜鲁格守军的英勇事迹,广播里也充满了对他们的赞扬和鼓励。如果图卜鲁格也丢了,那对整个英联邦的士气,都将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丘吉尔是下了死命令,图卜鲁格,绝对不能丢!不仅不能丢,还要想办法解围!他急于在北非战场上打一个翻身仗,取得一场看得见的胜利,来稳定国内的民心,也向正在隔岸观火的美国盟友证明,大英帝国还有能力继续战斗下去,值得他们提供更多的援助。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丘吉尔首先做的,就是“换帅”!他觉得,之前担任中东英军总司令的韦维尔将军,虽然经验丰富,但也过于谨慎保守,缺乏那种敢于冒险、主动出击的“进攻精神”。于是,在1941年7月,丘吉尔力排众议,任命了另一位他更看好的将军——克劳德·奥金莱克爵士,接替韦维尔,出任新的中东英军总司令,统一指挥包括埃及、巴勒斯坦、伊拉克等地区在内的所有英军部队。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奥金莱克这位新官一上任,立刻就展现出了与前任截然不同的指挥风格。他不像韦维尔那样强调“稳扎稳打、步步为营”,而是更倾向于“积极防御、主动进攻”。他认为,要想在北非打败隆美尔,光靠死守是不行的,必须集中优势兵力,发动一次大规模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反攻,才能彻底扭转战局。

于是,从1941年夏天开始,英军就在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港等地,秘密地进行着大规模的兵力集结和物资储备。从英国本土、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印度等各个英联邦国家调来的新的师团、新的坦克(包括一些刚刚从美国运来的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十字军”巡航坦克)、新的飞机、以及堆积如山的各种军需物资,源源不断地运抵埃及。英国第八集团军,在奥金莱克的亲自督导下,正在为即将到来的大反攻,做着最后的准备。

与此同时,英国的情报部门(特别是设在布莱切利园的密码破译中心),也没闲着。他们通过破译德军的“恩尼格玛”密码机,已经能够或多或少地掌握德军在北非的兵力部署、后勤状况甚至是一些作战意图。虽然隆美尔本人也因为其狡猾多变和不按常理出牌的指挥风格,给英军的情报分析制造了不少麻烦(比如他经常亲自到前线指挥,不通过无线电下达命令,或者故意散布假情报),但总的来说,英军在情报方面,还是占据着一定的优势。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贝迪安情报小组”的传奇故事。这个由一名名叫埃尔默·贝迪安的匈牙利犹太裔英国情报官领导的小组,在开罗活动,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包括策反德军内部人员、分析缴获的文件等),成功地获取了大量关于德军在北非行动的绝密情报,为盟军制定作战计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虽然这个小组的具体贡献在当时是高度机密的,但其作用不容小觑。

隆美尔虽然也察觉到当面之敌英军的兵力在不断增强,调动也日益频繁,但他可能还是低估了英国人发动大规模反攻的决心和准备程度。他可能觉得,英国人也就是想在图卜鲁格周边搞点小动作,袭扰一下他的补给线,或者最多也就是发动一次规模有限的解围行动而已,根本没想到奥金莱克和丘吉尔,正在憋着一个更大的“招”,准备把他连同他的非洲军团,一口气赶回的黎波里去!

围而未解:图卜鲁格陷入拉锯

在英军大规模反攻“十字军行动”正式登场之前,图卜鲁格的围城战,已经进入了一种残酷而又单调的拉锯状态。

英军守军(主要是顽强的澳大利亚第九师)并没有坐以待毙。他们多次组织小规模的突击部队,利用夜暗或沙尘暴的掩护,向包围他们的德意联军阵地发动袭扰性的反击,试图破坏敌人的攻城准备,或者接应从海上秘密运送进来的一点点补给(英国海军也一直在尝试用潜艇和快速驱逐舰,在夜间冒险向图卜鲁格运送人员和物资,但风险极大,损失也不小)。这些反击虽然大多没能取得太大的战果,但也确实给德意联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牵制了他们大量的兵力,使得隆美尔无法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进攻埃及的准备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图卜鲁格的坚守,在战略上是成功的,它像一颗钉子一样,牢牢地吸引和消耗着德军在北非的有限力量。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