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二战那些事儿 > 第101章 阿拉曼的沙丘(第4页)

第101章 阿拉曼的沙丘(第4页)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德军崩溃与撤退:苏伊士无望

最终,在巨大的军事压力和对士兵生命的珍视面前,隆美尔做出了他军事生涯中最艰难、也最具争议的一个决定。1942年11月3日(一说4日),他不顾希特勒那道言辞凿凿的“死守令”,毅然决然地(也可能是偷偷摸摸地)下令,德意志非洲军团主力,全线向西撤退!他要尽一切可能,把他手下那些残存的、宝贵的装甲力量和有生力量,从阿拉曼这个即将被英军彻底合围的“死亡陷阱”中,给拉出来,哪怕是撤到利比亚,甚至突尼斯,只要能保存下这支部队的骨干,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隆美尔这一“抗命”的举动,无疑是冒着极大的政治和军事风险。但他知道,这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英军的坦克集群和摩托化步兵,在蒙哥马利的指挥下,对正在仓皇撤退的德意联军,展开了猛烈的追击。但由于英军自身的后勤补给也开始出现困难(战线拉得太长了,卡车也得喝油啊),再加上隆美尔在撤退途中,也巧妙地组织了一些有效的阻击和迟滞行动(比如炸毁桥梁、布设地雷、留下小股部队断后等),使得英军的追击速度,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未能将非洲军团主力彻底围歼在昔兰尼加东部。

但那些可怜的意大利“盟友”们,可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在撤退途中,本来就跑不快(估计是意大利面吃多了,跑不动了),再加上指挥混乱,士气低落,很快就被英军的快速部队给追上并分割包围了。在绝望之中,数以万计的意大利士兵,成建制地向英军举起了白旗,放下了武器,乖乖地当了俘虏。据说,当时英军俘虏的意大利兵太多,连看管都看不过来,有些英国军官甚至开玩笑说:“我们现在不是在打仗,我们是在开意大利战俘接收站!”

到11月中旬,阿拉曼的战火,总算是基本熄灭了。隆美尔带着非洲军团的残部(估计也就剩下几千人和几十辆坦克了),狼狈不堪地一路向西,撤退到了利比亚的艾格代比亚一线,暂时摆脱了英军的追击。而英国第八集团军,则成功地占领了整个埃及西部和昔兰尼加东部地区。

这场发生在1942年深秋的第二次阿拉曼战役,表面上是一场坦克与火炮在沙漠中对撞的钢铁风暴,实际上却是整个北非战场命运的一次大洗牌。双方都为这场“决战之战”付出了沉重代价。

英联邦第八集团军,在蒙哥马利的铁腕指挥下,投入了近20万大军,损失坦克约500辆、飞机约百架,约有4,000人阵亡,8,000余人受伤,总伤亡人数超过13,000。但他们换来了整个战线的彻底突破,夺回了战略主动权,更扭转了北非战场的整体局势。

而隆美尔麾下的德意联军,则是拼尽了最后的力气。他们的总兵力不过11万余人,其中德军约5万人,意军约6万。在这场堪称惨烈的会战中,德军损失惨重,约有2,500人阵亡、5,000人受伤、15,000人被俘;而意大利部队则几乎是溃不成军——约3,000人阵亡、1万人受伤、3万余人举手投降。整个轴心国部队的伤亡与被俘人数超过了6.5万人,坦克与飞机的大量损失更让他们在沙漠中失去了翻盘的可能。

阿拉曼战役,这场持续了近半个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规模最大、也最具决定性意义的会战,最终以英联邦军队的决定性胜利而告终!北非战场的战略主动权,从此彻底从轴心国手中,转移到了盟军手中。隆美尔那“饮马尼罗河”、夺取苏伊士运河的梦想,也彻底化为了泡影。

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是英国及其盟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在陆地战场上,正面击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军队主力!它像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闪电,极大地振奋了整个反法西斯阵营的士气,也彻底扭转了北非战场的战略格局。

消息传到伦敦,丘吉尔首相激动得老泪纵横,他叼着雪茄,在下议院发表了那段着名的演说:“这(阿拉曼的胜利)不是结束,甚至不是结束的开始。但是,它或许,是开始的结束!”他知道,从这一刻起,大英帝国的命运,开始出现转机了。

而对于隆美尔和他的非洲军团来说,阿拉曼的失败,则是一个难以接受的苦果。他虽然凭借着其高超的指挥艺术,将部队的残部从绝境中带了出来,撤退到了昔兰尼加的西部,甚至后来还一路退到了突尼斯,准备依托那里更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从欧洲大陆运来的少量增援,与即将从西面登陆的盟军(美军和英军),进行最后的困兽之斗。但“沙漠之狐”那不可战胜的神话,已经在阿拉曼的沙丘之间,被彻底打破了。

北非的战火,并没有因为阿拉曼的结束而熄灭。

而在大西洋的另一侧,那些刚刚在北非战场上“小试牛刀”的美国人,也已经悄悄地把他们的登陆艇和坦克,开向了法属北非(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的海岸线。一场代号为“火炬行动”的大规模两栖登陆作战,即将在几个月后,彻底改变地中海的战略格局,也将为轴心国在北非的最终覆灭,敲响最后的丧钟。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