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的结果,对美军来说,简直是一场灾难!那些刚刚踏上战场、还没搞清楚状况的美国大兵们,面对着久经战阵、配合默契的德国装甲部队的凶猛冲击,一下子就被打懵了!美军的指挥系统在德军的快速穿插下,迅速陷入瘫痪,部队建制被打乱,士兵们惊慌失措,很多人甚至连像样的抵抗都没有组织起来,就丢下武器装备,争相向后逃跑。战场上一片混乱,到处是燃烧的美军坦克、被遗弃的车辆和枪支弹药,以及那些在恐慌中四散奔逃的美军士兵。
隆美尔的坦克,像一群发了疯的野牛,在卡塞林隘口那狭窄的谷地里横冲直撞,把美军的防线撕得七零八落。在短短几天之内,德军就向西突进了数十公里,一度威胁到美军在阿尔及利亚的重要补给基地。美军第二军损失惨重,伤亡和被俘人数高达数千人,大量的武器装备也落入了德军之手。这是美国陆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次在与德军的正面较量中,遭遇如此耻辱的惨败!
卡塞林隘口的失败,像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山姆大叔的脸上,也震惊了远在伦敦和华盛顿的盟军最高统帅部。丘吉尔在得知消息后,据说私下里对美军的表现颇有微词,甚至说出了一句后来广为流传(虽然可能有点夸张和刻薄)的评价:“(美军)装备一流、指挥三流、训练五流!”这话虽然有点损,但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美军(特别是陆军)在战争初期所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
美军高层,特别是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将军,对卡塞林隘口的惨败感到既震惊又愤怒。他知道,必须立刻采取果断措施,才能挽回危局,重振士气。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换将”!他毫不犹豫地解除了指挥失当的弗雷登道尔少将的职务,任命了另一位以作风强硬、治军严厉、而且极富个性的将军,来接管美军第二军这个“烂摊子”。这位临危受命的将军,就是后来在西西里岛和欧洲大陆战场上让德国人闻风丧胆的“血胆将军”——乔治·巴顿!
巴顿这位爷,那可真是个“非主流”的将军。他出身军人世家,却满口脏话,行为乖张,喜欢戴着象牙柄的左轮手枪,穿着擦得锃亮的马靴,在士兵面前耀武扬威,活脱脱一个从中世纪穿越过来的骑士。但他打起仗来,却勇猛果敢,赏罚分明,而且极其重视纪律和训练。他一到任,立刻就在美军第二军内部掀起了一场“铁血整风运动”!他要求士兵必须军容严整,令行禁止,严格遵守作战纪律;他亲自到各个部队去视察、训话,用他那特有的、充满了“F”词的语言,痛骂那些在战斗中表现懦弱、指挥不力的军官和士兵,同时也大力表彰那些作战勇敢、表现出色的单位和个人。他还特别强调实战化训练,要求部队必须适应北非的沙漠环境,学会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作战。
在巴顿这种“胡萝卜加大棒”(主要是大棒)的强硬治军之下,美军第二军的面貌,在短时间内就焕然一新,士兵们的士气也得到了恢复,战斗力也明显提升。虽然卡塞林隘口的失利,在战术上是美军的一次惨败,但在战略上,它却像一剂苦口的良药,让美军高层和普通士兵都清醒地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和德国军队的强大,也为他们日后在欧洲战场上能够与德军进行更有效的较量,积累了宝贵的(也是血的)经验教训。而巴顿这位“铁血将军”,也通过在北非战场的这次“救火”行动,进一步巩固了他在艾森豪威尔心目中的地位,成为了未来盟军在欧洲大陆战场上不可或缺的一员重要将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非洲落幕:隆美尔的最后一搏
卡塞林隘口的“回光返照”,虽然暂时打乱了盟军的进攻节奏,给美军上了一堂“实践课”,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轴心国在北非战场上日益被动的战略态势。
随着盟军在兵力、装备(特别是美国援助的“谢尔曼”坦克和各种火炮、飞机)和后勤补给方面的优势越来越明显,隆美尔和他那支疲惫不堪、缺兵少将、油弹两缺的德意联军,在突尼斯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了。
从1943年3月开始,盟军调整了部署,加强了协同,开始从南北两个方向,对盘踞在突尼斯北部和东部狭长地带的轴心国军队,发动了持续不断的、也是最后一轮的猛烈攻势。蒙哥马利的英国第八集团军,从东面沿着海岸线向北推进,步步为营,稳扎稳打;而经过巴顿整顿和补充的美军第二军,则与英军第一集团军和自由法国的部队一起,从西面和南面,向着轴心国的防线挤压过来。
隆美尔虽然也组织了几次小规模的反击,试图延缓盟军的进攻,或者寻找机会打几个局部的小胜仗,但都因为兵力不足、油料短缺和盟军强大的空中优势,而收效甚微。他手下那些曾经在沙漠里纵横驰骋的装甲师,现在也大多被打残了,剩下的坦克,很多时候都只能作为固定的反坦克火力点使用,失去了往日的机动和突击能力。
隆美尔深知,非洲的战事,已经走到了尽头。再打下去,只会让他手下那些忠勇的德国士兵(意大利兵他可能已经不太在乎了)白白地牺牲在这片异国的土地上。于是,他多次向远在柏林的希特勒发电报,痛陈非洲战局的绝望处境,请求元首允许他将非洲军团的残部,从突尼斯撤回欧洲大陆,以保存有生力量。
但希特勒这位刚愎自用、而且越来越脱离实际的“最高统帅”,根本听不进任何不同意见。他严令隆美尔必须坚守突尼斯,战斗到最后一兵一卒,绝不许后退!他甚至还幻想着用突尼斯这个“桥头堡”,来牵制盟军在欧洲的行动。
面对元首这不切实际的死命令,隆美尔内心充满了绝望和愤怒。他知道,再这么下去,非洲军团就真的要全军覆没,给他当“殉葬品”了。1943年3月初,隆美尔以“治病”为由,在希特勒的默许(或者说是变相“放逐”)下,黯然离开了非洲,返回了德国。非洲军团的指挥权,交给了意大利的乔瓦尼·梅塞将军和德国的汉斯-于尔根·冯·阿尼姆大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