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药也基本耗尽,很多士兵手里只剩下几发子弹和几颗手榴弹。药品更是奇缺,大量的伤病员因为得不到及时的救治,只能在痛苦和绝望中,眼睁睁地等待着死亡的降临。
更要命的是,由于德军的严密封锁和猛烈的防空炮火,沃尔霍夫方面军从后方组织的空投补给,也大多因为目标不准或者被德军击落而无法有效地送达包围圈内。少数几次成功的空投,对于几万名饥饿的士兵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第2突击集团军,这支曾经肩负着“奇袭柳班、解围列宁格勒”重任的“尖刀部队”,就这样,在冰冷的森林和泥泞的沼泽中,逐渐地、无声地消失了,变成了一支名副其实的“幻影部队”。
到了1942年5月中旬,沃尔霍夫方面军司令部在多次尝试与包围圈内的第2突击集团军恢复无线电联系均告失败之后,不得不痛苦地向苏军最高统帅部报告:“我们与弗拉索夫将军的部队,已经完全失去了任何联系……”这句话,也等于宣告了第2突击集团军的最终命运——全军覆没。
第弗拉索夫的投降与叛变
在第2突击集团军那场长达数月的、地狱般的包围圈内作战中,集团军司令员安德烈·安德烈耶维奇·弗拉索夫中将的命运,也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和令人扼腕的悲剧色彩。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弗拉索夫这个人,说起来也曾是苏联红军中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他出身贫寒,但作战勇敢,指挥果断,在莫斯科保卫战中,他指挥的第20集团军在克林、索尔涅奇诺戈尔斯克一线,成功地顶住了德军的疯狂进攻,为保卫首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因此深得朱可夫元帅的赏识和斯大林的信任。由他来指挥肩负着“奇袭柳班”重任的第2突击集团军,足见苏军最高统帅部对他的器重和期望。
然而,命运似乎跟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在柳班战役中,他和他指挥的部队,却一步步地滑向了毁灭的深渊。
在被德军合围之后,弗拉索夫虽然也曾多次组织部队进行突围,但都因为兵力不足、缺乏重装备支援、以及德军的严密封锁而宣告失败。眼看着部队伤亡越来越大,粮食弹药也即将耗尽,士兵们在饥饿和绝望中一个个倒下,弗拉索夫内心的痛苦和挣扎,可想而知。
据一些幸存者的回忆和后来的史料记载,在包围圈内的最后那段日子里,弗拉索夫的精神状态似乎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他变得沉默寡言,情绪低落,甚至一度对战局彻底失去了信心,表现出一种听天由命的消极态度。
1942年6月下旬(大约在24日或25日左右),在最后一次突围失败、部队基本被打散之后,弗拉索夫带着少数几名随从,在柳班西南的森林和沼泽中东躲西藏,试图躲避德军的搜捕。最终,在1942年7月12日(也有说法是6月底或7月初,关于他被俘的具体日期和细节,至今仍有一些争议和不同的说法),精疲力尽、饥肠辘辘的弗拉索夫,在一个偏僻的村庄(据说是图霍韦日村),被当地的村民(一说是亲德的“志愿警察”,一说是普通村民为了换取食物而告密)发现并举报,最终落入了德国党卫军北方警察团士兵的手中,成了德军的俘虏。
被俘之后的弗拉索夫,其命运更是发生了令人震惊的180度大转弯。在经历了最初的审讯和关押之后,这位曾经的“莫斯科保卫英雄”、苏军中将,在德国人的威逼利诱和精心策反之下,竟然选择了背叛自己的祖国和信仰,公开向纳粹德国投诚!
他不仅发表了反斯大林、反共产主义的言论,还积极配合德国人,在被俘的苏联红军官兵中,进行反苏宣传,并最终在德国人的支持下,于1944年底,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组织起了一支由苏联战俘和叛逃人员组成的、打着“解放俄罗斯人民,推翻斯大林暴政”旗号的伪军部队——“俄罗斯解放军”(简称ROA)。虽然这支所谓的“解放军”,装备差,士气也低落,在战争中并没有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更多的是被德国人当作宣传工具和炮灰来使用,但弗拉索夫本人,却因此成为了苏联历史上最臭名昭着的“头号俄奸”,其名字也永远地与“变节”、“投敌”这些不光彩的字眼联系在了一起。
对于弗拉索夫的叛变,苏联官方的定性,自然是斩钉截铁的——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卑鄙无耻的叛徒,是苏维埃政权和苏联人民不可饶恕的敌人!战后,弗拉索夫在被盟军俘获后,移交给了苏联方面。1946年8月,他与其他几名“俄罗斯解放军”的主要头目一起,在莫斯科被秘密审判,并以叛国罪被处以绞刑。
然而,对于弗拉索夫其人其事,后世的一些历史学者和研究者,也提出了不尽相同的看法。他的叛变,当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这桩历史悲剧的背后,恐怕并不只是一个将军的软弱与动摇那么简单。
事实上,柳班战役的失败,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弗拉索夫本人。从整个战局来看,自打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以来,苏联能称得上“胜仗”的战役,屈指可数,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战役都会伴随着巨大的伤亡和指挥混乱。再加上莫斯科高层那些层出不穷、甚至堪称“骚操作”的指令——不是瞎指挥、就是死命令,比如“任何情况下不准后退一步”、“包围圈内必须死守”,像这样的纸上谈兵,已经让前线将士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而人心,往往是战争中最脆弱、也最复杂的东西。弗拉索夫并不是一开始就决定投降纳粹的“卖国贼”。他曾是朱可夫亲手挑选的“莫斯科英雄”,也确实在保卫首都的战斗中立下了战功。但在柳班战役中,当他眼睁睁看着自己亲手带出来的数万红军士兵,一个个饿死、冻死、弹尽粮绝地倒下,向后方发出一封又一封请求突围的电报,却换来的只有那句冷冰冰的“必须坚守,不准后退一步”时——或许,就在那一刻,他内心最后一根信仰的稻草,也终于被压断了。
也许,就是在那一刻,弗拉索夫心里最后那一点对“祖国”的信念,也被这道命令碾的粉碎。他可能并不是一开始就想背叛的人,也从来没有想过要投敌。他只是一次次地看到——不是敌人,而是自己人,在不断逼着士兵们走上绝路。他带着部队拼命突击,苦苦坚持,希望等来一点支援、哪怕是一声安慰,换来的却是空荡荡的电台回响和一纸“死守原地”的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