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说法,乍看似乎有些阴谋论的味道,但细究其情境,却并非毫无根据。
当时布干维尔岛的驻军司令城岛高次少将,就曾专程飞赴拉包尔,当面劝阻山本取消这次视察,称岛上安全难以保障。但山本的回复是极为严厉的:
我的决定不会改变,你回去照办。明天晚上我会与你共进晚餐。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鼓舞士气”了,更像是一种命运的诀别。或许在他心中,他已无路可退。连续失利的痛苦、偶像神坛的压力、对战略走向的无力感——这一切都在吞噬着他。而若能以身殉职,至少还能保住帝国海军的士气,给国家一个“为将者殉职”的体面告别。
山本的死,是军国体制的牺牲品,更是整个国家病态逻辑的牺牲品。他既是加害者,又是受害者。他发动了珍珠港,点燃了战争的导火索;但他也一直试图阻止战争发展到万劫不复的深渊。在那个个人意志被压垮在集体疯狂之下的时代,山本的宿命,早已注定。
他,是一个理性的赌徒,但面对的是一场彻底失控的赌博;他,是一个清醒的忠臣,却被迫扮演一个英雄的幻象;他,是一个为国家而死的将军,却在死后,才真正被国家所理解。
正因如此,山本五十六的坠机,不只是战争史上的一次“精确打击”。它更像是昭和日本崩塌理性的最后一声哀鸣,是一个文明在疯狂与幻象中走向毁灭前,留下的最后清醒回响。
山本之死,不是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国家集体幻觉破碎的悲剧写照。
说完了山本,让我们把视角在拉回美国这边。
当击落山本座机的确认电报,送到罗斯福总统的案头时,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总司令,据说只是沉默了许久,然后平静地对身边的助手说了一句:“他们,也终于开始为珍珠港付出代价了。”
而“公牛”哈尔西上将,在得知他手下的飞行员成功地完成了这次“斩首”行动之后,更是毫不掩饰他的兴奋和得意,他评论道:“我们杀死了一个海军元帅,但这不仅仅是杀死了一个人。我们刺穿了敌人的灵魂。”
山本五十六的座机,在布干维尔岛的密林中,燃烧着,坠落着,像一颗陨落的将星,也象征着日本帝国那曾经不可一世的太阳,开始无可挽回地西沉。
然而,战争的绞肉机,并不会因为一个人的死亡而停止转动。
就在山本的骨灰被运回东京,接受国葬的哀荣之时,在遥远的北太平洋,那片终年被冰冷的海雾和刺骨的寒风所笼罩的阿留申群岛,另一场被很多人遗忘、但同样充满了艰辛和血腥却有些让人啼笑皆非的战斗,在一个月以前已经开始了。
被日军占领已久的阿图岛和基斯卡岛,这两个在地图上几乎找不到的、荒凉的火山岛,正在成为美日两军争夺的焦点。美军的反攻节奏,也终于从赤道附近的热带丛林,转向了雪线之上的、充满了未知和危险的北方战场。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