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在意大利“靴子”的最南端——卡拉布里亚地区,进行着一场不紧不慢的“武装大游行”。
蒙哥马利这位爷,打仗的风格,就是一个字——“稳”!他坚持要“步步为营”,在确保后勤绝对安全、兵力绝对优势的情况下,才肯慢悠悠地往前拱。他指挥着第八集团军,沿着那地形复杂、道路崎岖的意大利南部山区,小心翼翼地向北推进。那速度,慢得让在萨莱诺挨揍的美国大兵们都快急哭了。
直到9月15日、16日左右,在萨莱诺的战斗已经进入最危急的时刻好几天之后,蒙哥马利的先头部队,才总算是姗姗来迟地出现在了萨莱诺战区的南翼。
虽然来得晚了点,但总归是来了。德军指挥官一看,坏了!这要是再打下去,就得被英美两军南北夹击,包了饺子了!于是,在9月17日,德军开始主动脱离战斗,全线向北,撤退到了更有利于防御的沃尔图诺河一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萨莱诺的危机,总算是解除了。
但蒙哥马利和克拉克这俩人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克拉克觉得蒙哥马利见死不救,磨磨蹭蹭;蒙哥马利则觉得克拉克鲁莽冒进,瞎指挥。两人之间的战术节奏差异和个人矛盾,也为后来盟军在意大利战场上的种种不协调,埋下了伏笔。
萨莱诺登陆战,最终以盟军的“惨胜”而告终。
盟军伤亡:从9月9日到17日,盟军总伤亡超过7000人,其中美军约5500人,英军约1800人。空降部队的损失更是惨重。
德军损失:德军伤亡估计在3000人左右,虽然也不小,但其主力部队成功地撤退,并未受到歼灭性的打击。
这次登陆,在战术上虽然勉强成功,建立起了滩头阵地,但在战略上,却彻底暴露了盟军在指挥、协同和准备方面的诸多问题,也让盟军为自己的轻敌和混乱,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随着盟军在意大利南部的登陆和步步推进,意大利的政治版图,也彻底分裂了。
南方:由国王和巴多格里奥政府控制的“南方王国”,在盟军的“保护”之下,苟延残喘,地盘也就那么一小块,基本上是个“象征性”的存在。
北方:则被德国人牢牢控制。墨索里尼在被斯科尔兹内救出来之后,在希特勒的扶植下,在萨罗成立了“意大利社会共和国”,开始了其作为“傀儡元首”的最后一段可悲生涯。
中部:则成了德军与盟军激烈争夺的战场。德国空军元帅凯塞林,这位在意大利战区独当一面的德军总指挥,开始利用意大利中部那崎岖多山的地形,构筑起一道道极其坚固的、被称为“冬季防线”和“古斯塔夫防线”的防御体系,准备与盟军进行长期的、残酷的消耗战。
意大利,这个曾经的轴心国,从此陷入了南北分裂、同胞相残的内战深渊。
喜欢二战那些事儿请大家收藏:()二战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