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打开系统界面,在空中投射出一张详细的日程表:“我会根据每个人的擅长领域分配任务。林悦负责计算机部分,周悦主攻物理与化学,陆渊重点突破数学建模,我来统筹逻辑推理与实战模拟。”
周悦叹了口气:“听起来像是要上战场。”
“本来就是一场战斗。”我淡淡地说。
接下来的日子里,训练场成了我们的自习室。每天放学后,我们都聚在这里,轮流讲解自己擅长的部分。林悦的编程能力远超预期,她在短时间内开发了一个小型模拟程序,能帮助我们更快掌握解题思路;周悦虽然对理科有些吃力,但她记忆力惊人,能把复杂的公式倒背如流;陆渊擅长归纳总结,总能在混乱的数据中找到关键线索。
至于我,则专注于系统的洞察功能。每当遇到难题,我就调用系统进行分析,它会指出最优解法,并给出几种可能的变体。久而久之,我发现自己的思维模式也在悄然改变——不再是单纯的记忆或模仿,而是开始构建属于自己的逻辑体系。
某天晚上,沈珩路过自习室,看到我们在热烈讨论一道概率题,便停下了脚步。
“你们在做什么?”他问。
“在练习团体答题。”我回答,“学术竞赛的团体赛环节需要默契配合,不能各自为战。”
他点了点头,目光落在我的笔记上:“你的解题方式很特别。”
我笑了笑:“是系统教我的。”
他没说话,只是静静地看着我。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他或许早已察觉到了什么。
筹备工作逐渐步入正轨,但我们也遇到了不少困难。
最明显的问题,是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有人理解速度快,有人则需要反复讲解。有时候,我们会因为一道题争论不休,甚至情绪激动地拍桌子。
“你根本不懂!”周悦有一次气愤地喊道。
“那你来解释一遍?”陆渊也不甘示弱。
我看着他们,知道这个时候不能再让他们继续争吵下去。于是,我站起身,敲了敲桌面:“我们是一个团队。如果连最基本的沟通都做不到,谈何协作?”
两人安静下来。
我缓缓说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我们可以不同意,但必须尊重彼此的努力。否则,我们永远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整体。”
那天之后,我们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沟通机制:每次讨论前,先明确各自的观点和立场;提出问题时,必须附带解决方案;意见不合时,由我来做最终裁决。
渐渐地,效率提高了,误解减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