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宸以雷霆手段登基,并迅速颁布一系列旨意稳定朝局,这无疑给太子夏启和雍王夏淳风以及潜藏在暗处的“长生殿”势力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然而,平静的表面之下,是更加汹涌的暗流。大夏王朝这艘破旧的巨轮,早已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层出不穷。
首先是来自朝堂内部的阻力。虽然顾玄清太师以及一批忠良之士坚定地站在了夏宸这边,但太子和雍王经营多年,其党羽遍布朝野,盘根错节。夏宸罢免了一批贪官污吏和奸佞之臣,但也触动了许多人的利益。这些人阳奉阴违,暗中掣肘,使得新皇的许多利国利民的政策难以顺利推行。
例如,夏宸下令彻查各地官员贪腐,整顿吏治。然而,负责执行的官员,不少本身就与太子或雍王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或敷衍了事,或官官相护,甚至反过来诬陷那些真正清廉的官员,使得整个反腐行动举步维艰。
又如,夏宸希望减轻赋税,休养生息,以缓解因连年战乱和天灾人祸造成的民生凋敝。但户部尚书却以国库空虚,军费浩繁为由,百般推诿,使得减税政策迟迟无法落实。
这些来自内部的阻力,虽然不至于立刻动摇夏宸的统治,但却像无数只蚂蚁在啃噬着大夏王朝的根基,让他深感皇权之路,布满了荆棘。
其次,是来自地方势力的挑战。大夏王朝疆域辽阔,但中央集权早已不复当年。许多地方藩王和手握重兵的将领,在太子和雍王的拉拢腐蚀之下,早已是尾大不掉,听调不听宣。他们对新皇的登基,大多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些,还在暗中与太子或雍王勾结,企图趁乱割据一方。
尤其是北疆。二皇子夏渊叛乱称帝,虽然主力被阻挡在雁门关一线,但其势力依旧不容小觑。他如同悬在大夏王朝头顶的一把利剑,随时可能南下,威胁京畿安全。而新皇登基,朝局动荡,无疑给了夏渊可乘之机。有情报显示,夏渊正积极联络草原各部,准备发动更大规模的攻势。
除了北疆的叛军,东南沿海的海盗也日益猖獗,他们勾结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严重威胁着沿海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而负责剿匪的东南水师,却因为军费被克扣,装备落后,士气低落,屡战屡败。
内忧尚未平息,外患又接踵而至。大夏王朝周边,一些原本臣服的异族部落,也开始蠢蠢欲动。西域的沙陀国,南疆的百越诸部,都趁着大夏内乱之际,不断袭扰边境,蚕食大夏疆土。
面对如此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局面,即便是心智坚韧如夏宸,也感到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压力。他知道,自己必须尽快拿出有效的对策,否则,大夏王朝这艘破船,随时都有可能倾覆。
“陛下,如今朝局不稳,地方势力蠢蠢欲动,北疆战事吃紧,东南倭寇横行,可谓是内外交困,形势严峻啊。”御书房内,太师顾玄清忧心忡忡地说道。
夏宸揉了揉有些发胀的太阳穴,沉声道:“太师所言,朕都明白。只是如今国库空虚,兵力不足,要想同时解决这么多问题,实在是有心无力。”
顾玄清叹了口气,道:“为今之计,也只能先安内,后攘外。集中力量,先解决京城之内的隐患,稳定朝局,巩固皇权。然后再逐步图之。”
夏宸点了点头,道:“太师之言,与朕不谋而合。太子和雍王,乃是心腹大患,必须尽快铲除!还有那个‘长生殿’,更是祸乱之源,一日不除,朕寝食难安!”
他知道,太子和雍王,虽然暂时蛰伏,但绝不会善罢甘休。他们如同潜伏在暗处的毒蛇,随时可能跳出来,给自己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