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在于禁和夏侯渊二人联手攻击下,大营开始松动,东海郡各县城守城人马也频繁调动。
这便意味着昌豨的指挥能力已经跟不上战局变化,人马设置也无法适应战事发展。
夏侯渊把握时机,与于禁左右夹击,一连攻破了昌豨十余个据点。
昌豨见大势已去,无法挽回,趁着现在还有讨价还价的资本,便想与曹操交涉。
交涉的第一步自然需要表明态度,愿意投降。
眼前有两个人,一个是老相识于禁,另一个是猛将、曹操集团的老股东夏侯渊。
如果是想要找人谈条件,昌豨的选择应该是跟夏侯渊谈,毕竟夏侯渊的官职和地位都要比于禁高。
但昌豨出乎预料的选择了于禁,或许他想通过于禁来跟曹操见面。毕竟于禁官职低,不会擅做主张对他处理,而且他们是老相识,能保全他并把他交给曹操。
只可惜,昌豨并不了解于禁的性格。
昌豨投降后,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应当让曹操处置。
可于禁却以曹操的命令为准绳。
曹操曾经说过,在大军包围后才投降的人,不能赦免他的罪。
于禁认为遵行和执行法令,是事奉君上的气节。
尽管昌豨是他于禁的旧友,但于禁坚决不因此而失节!
他自临与昌豨决别,陨涕而斩之。
东海郡叛乱也就此彻底平定。
此时曹操在淳于,闻而叹曰:“昌豨不向我投降,而投奔于禁,是命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