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沟渠,开通漕运的这段时间里,曹操其他部将也没有闲着,大部分都在探讨北上的必要性和具体时机。
很多将领提出当前出兵北上并不合适,他们认为袁尚已成流寇,势力已经不成气候,而夷狄向来贪婪无亲,没有什么利益的事不会去做,袁尚已经落到这个地步,无法操控夷狄。
换言之,袁尚此事不必操之过急。
相反,此时若大军北伐,深入辽东之地,南面的荆州刘表还有新野刘备大概率会对许县发动攻击。
到时候大军无法掉头,周边驻守人马又不对,无法抵抗刘备和刘表的大军,那就危险了。
道理并不是没有,曹操乃身经百战之人,对于四方的形势评估都有自己的把握。
南面刘表和刘备二人确实是一个隐患,但也在曹操的掌控范围之内。
这一点曹操心里清楚,自然也已经考虑到。
领军史涣见曹操并没有被其他将领说动,便想着与韩浩共谏。
史涣认为道远深入非完计,若要出兵,需另择良机。
韩浩虽然与史涣有着相同的想法,但他却劝阻史涣不可进言。
史涣不解。
韩浩解释道:“曹公英明神武,那些将领说的话十分清楚,但曹公没有采纳,定然是已经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我们再次进言,若是没有新的说法,定然无法说动曹公,还会影响曹公的判断,或许会引来责罚。”
史涣却说:“曹公不是那样的人。”
韩浩笑道:“我自然知道曹公不是那样的人,但相同的道理不必一而再再而三的说明。”
史涣便放弃了进言的念头。
韩浩猜得没错,曹操既然想着要出兵了,自然各方面因素都会考虑,包括漕运、粮草、军械、周边势力等等。
郭嘉更是了解曹操,此时此刻的曹操需要有一股力量来支持他。
面对上述言论,郭嘉给曹操做了一个深入而又精辟的分析。
他说:“主公现在虽然威震天下,但乌桓人倚仗距离遥远,一定不会预先防备,我军若是乘其不备,突然袭击,可以一战告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