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一人计短,众人计长。”
“我此举也正是要借助诸学派的力量,让他们主动来帮我完善大同思想。”
华夏文化太厚重了,靠自己一个人,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对它的重新诠释和整合。
必须要借助众人之力才行。
所以,陈景恪从一开始的打算,就是引各家学派入局。
他的大同思想其实就是个框架,各学派都可以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将自家的学问套进去。
曹端要用人权二象性,重新构建理学的底层逻辑,就是一种体现。
等于是,他们出力帮陈景恪完善大同思想。
至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听话。
很简单,利益。
朝廷采用大同思想治国,不听话的就打压。
其他学派想发出声音,就必须主动来学习。
有些人会选择直接更换门庭,也有些人会选择改造自家学派的思想。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陈景恪也不会当甩手掌柜,他是最终的裁决者。
各派重新诠释过后的学说,都要经过他的审核,得到他的同意才能推行下去。
总之一句话,陈景恪试图用一个框,将整个华夏文化给框进去。
他要的也不是大同思想下的教条主义。
而是大同框架下的百花齐放。
既然要引人入彀,那就不能将别人的路堵死。
要引导着他们前行。
这其中理学又是必须要面对的首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