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世大明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呢?
老朱的方法简单粗暴,他下令科举以朱子传注为唯一答案。
朱棣进一步整理出了朱子注释版《四书五经大全》,要求科举必须以此为答案。
这么做,彻底扼杀了小学派的生存空间,迅速统一了思想界。
坏处是,思想界进一步教条化。
陈景恪知道,这些小学派的存在具有两面性。
扼杀是最简单的办法,但不利于文化的繁盛。
所以他尝试用一个框架将其都装进去。
在确保多样性的情况下,又不让各思想跑偏。
事实上到了现在,陈景恪也不怕思想界会分裂。
秦国还没有大一统的时候,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界空前繁荣。
然而不论是哪个学派,都以华夏文化传承人自居。
秦朝建立后,大一统思想更加深入人心。
陈景恪穿越后,进一步强化了华夏文明的概念。
不管内部思想怎么变动,大家头顶都是同一片天。
这也是他敢于尝试多样性的底气所在。
换成华夏之外的地方,他肯定也会搞一神教,搞唯吾独尊。
因为不这么搞,秒秒钟就能分裂。
而且陈景恪这么做,也有政治上的考量。
拉拢小学派,让他们帮忙完善大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