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韬显然也明白这一点,和杜辅臣一样,他同样没有表现出任何异样,更是不会轻易表达立场。
与杜辅臣不同的是,朝臣们尚能用‘社稷之危’等冠冕堂皇的理由,如同苍蝇般围在杜辅臣周围,来道德绑架杜辅臣表态。
而在霍韬这里就完全不好使了。
一是霍韬年龄和资历够大,二是霍韬身后站着的那两道身影。
霍端仁、霍端礼。
前者为霍家长子,他可不是什么文臣出身,是实打实的新生代武将,在边关磨练多年的悍将。
而后者霍端礼虽是文臣,但却是从奉国进修回来的。
别的学没学会,众人不知道。
但奉王那张要命的嘴,可是被霍端礼学了七八成去。
但凡有人向霍韬进言,就会遭受到霍端仁的死亡凝视。
若是来者不惧怕霍端仁的恐吓,言辞稍微激烈些,便会受到霍端礼的‘鸟语芬芳’嘴炮打击。
霍端礼的喷人方式和王三春、李霖他们还不一样。
人家是文明人,不屑于说粗鄙之言,骂人不带脏字,但却直刺被骂者的软肋,可谓是句句带暴击。
两兄弟的招数完全反了过来,若是阁下不害怕拳脚,那我们兄弟也略懂一些道理!
众臣略次碰壁,也知道霍韬不想掺和其中,便没人再纠缠了。
霍韬却是心安理得,只在宣政殿坐到早朝结束的时间,随后施施然拎着小拐棍回家去了。
两位丞相的路走不通,众臣只能寄希望于皇宫内的那位帝王,给他们一个解释。
皇帝虽是万人之上的至尊,可我等朝臣也是国之柱石,也该有点知情权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