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沙船装大炮的改造,其实也是崇祯四年皮岛海战时的创新。
因为在此之前,大明在北方海域根本就没有敌人,更没有在海上用炮的敌人,所以船壳薄,也不在意舰载火力。
这从眼下太子河上的战事就能看出来。
二十四条船,载八门两千斤红夷炮、十六门两千斤大将军炮,火力看上去比元帅军一个旅的野战炮还强大。
但实际上……他们的大将军炮,比红夷炮要好。
虽然都是两千斤,大将军炮还是尚可喜到海州后自己铸的,他手上没有合适的铸炮匠,仿制的无敌大将军炮,口径、倍径都不大,只能打六斤炮弹。
但尚可喜铸的炮,比他手上的红夷炮要更好用。
他这八门两千斤红夷炮,生铁铸造,工艺非常棒,不可能炸膛,射程还极远。
缺点就一个:口径小。
这一式红夷炮,口径仅两寸一,打的是四斤圆弹和链弹,炮身非常厚实。
这一型号的红夷炮,是崇祯元年由刑部侍郎改兵部侍郎、总督两广的王尊德所铸。
当年他上任两广,正赶上朝廷要买红夷炮,他就从葡萄牙人那借了一门炮看了看,回去就自己闷头仿制。
王尊德没用铁里铜裹的工艺,只是铸生铁大炮,因此炮身厚重,但胜在便宜量大,一门大炮八十两银子都用不到。
当时朝廷赶上己巳之变,京师闻警,急需用炮,王军门就把自己的练手之作差人押解京师。
截止崇祯四年,王尊德从广东向京师先后解运自铸生铁红夷炮一百七十五门。
李九成那帮人叛乱,各路总兵围剿,两边用的都是王尊德督造的火炮。
火炮当然铸的好,唯独在形制上不利野战。
王尊德是给崇祯铸的城防炮,两千斤的打四斤炮弹、两千七百斤的打六斤炮弹,在设计上没有追求口径与威力,谋求的就是量大管饱且经久耐用,能扞卫京师。
毕竟他向京师进炮,首先要考虑的就是炮不能炸,不能在关键时刻耽误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