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清经过多方打听,带孩子拜了城中的赵博远夫子为师,这位赵夫子是丰州知府大人的族亲,虽然只是个举人,可那是因为,人家对仕途不感兴趣,后面不再参加科考了。
按说,他一个举人如果想当夫子,完全可以去城郊当地最有名的白鹿书院教书,可赵夫子不愿意离开府城,他觉得书院的生活太过清苦。
家里有祖产,生活没压力,身上有个举人身份,还有位做知府的族兄,一般也不会有人不长眼的招惹他,留在繁华的府城生活,他不香么?
闲来无事,他就在城里开了一家私塾,收些学生打发时间,学生考上秀才以后,要么去县学,府学,要么去白鹿书院继续学习。
刘海清给儿子选夫子,对夫子的学问没有啥要求,毕竟能当夫子,肯定是有功名在身的。他看中的就是赵夫子的家世,有了这师徒名分,总能让别人顾忌一点。
原主有点读书天赋但不多,好在读书还算勤勉,7岁拜师,13岁开始下场,考了三年,15岁时得了个童生名头。
虽然比不上那些优异的学子,但刘海清已经很满意了,有的读书人一把年纪了还考不上童生呢!就他儿子,迟早是个秀才,努力努力,举人也不是完全没有希望的。
儿子考上童生,夫妻俩那是乐坏了,呼朋唤友庆祝了一番,结果乐极生悲,酒宴结束,两人就双双病倒了,一直养了半年才缓过来。
这一病,两人就对儿子的婚事上心起来,要知道,他们夫妻俩任何一方过世,儿子都得守孝三年,要是两人都有事,那就得守孝六年。
这要是儿子直接守孝六年,还能指望他娶到什么样的媳妇?而且到时候也找不到人给他操持啊!
还不如趁着两人健在,早早给儿子把媳妇娶回家。因着刘海清找王氏的成功经验,二人选来选去,还是给原主挑了个村里的姑娘李翠兰。
同样的原因,李翠兰的娘生了五个儿子,两个女儿,其中还有两对双胞胎,李翠兰是他们家的老小,养的就精细了些。
既没下地干过活,也没做过什么家务,上面还有五位嫂子呢,家里的活,怎么也轮不到她上手。所以李翠兰看着就比较白净,还和李家一位做绣娘的姑奶奶,学了一手绣艺。
刘海清夫妻俩,虽然主要考虑儿子的子嗣问题,但也不想太委屈原主了,挑来选去,就看上了李翠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