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足够分,一个团怎么都能编成2000多人。
原本分的就很好,1、3、5营、独立营在特务团。
2、4、6、7营在冀豫支队,非常合理了。
后来还是旅部给了指示,各旅框架不动,兵力做微调。
说起来,老红军的比重,特务团更多一些。
不过,武器配置,冀豫支队更好一点。
而且,冀豫支队的兵力稍微多一点。
几个营简单做了一下调整,包括新兵连在内。
因为兵力问题,每个团都变成了三个主力营,一个独立营,一个侦察连、一个警卫连、一个火力连的编制。
编号都改了,都按照1、2、3营这个称呼进行。
按照上级的指示,主要领导方面,两支部队做了一些调整。
许光亮调到新二团任副团长兼参谋长,肖国庆调回延北学习。
先遣支队参谋长陈赤调到特务团任副团长兼参谋长。
冀豫支队政治部主任调到了游击指挥部,特务团政治部主任蔡水田留任。
师部的调整肯定有更深的思考,这一点毋庸置疑。
刘福全没有任何意见,这里面的任何一个拉出来都是干将。
抗战初期,能担任营级干部,十几年后,都是师长以上的职位。
徐政委有点意见,也很正常,倒不是多要兵,还是班子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