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唉…灾荒之年,饿不死就行了,不敢奢望能吃饱啊!”
老头看着杨伟,笑了笑说道。
“那就是说,官府发的粮食太少?'
杨伟心中一紧,莫不是有人没有按规定发粮?
“唉…官府这次发粮是历史以来,最多的一次,可咱也不能有米一顿,有柴一笼啊,谁知道天旱到啥时候,官府也不能常年给咱发粮啊,总是要囤积一些,饿不死就行了。”
老人无奈的摇头说道。
杨伟听出来了,老头儿是担心以后。
“其实啊,官府发粮只能解燃眉之急,并不能长久解决百姓疾苦。”
老头看杨伟认真听他说话,就打开话匣子。
和老头聊了半天,杨伟总算弄清楚了。
一个平民老头都知道,要想解决粮食问题,那就要从田地抓起,靠救济不是长远之计。
附近上百里的几个州县,种地就是靠天吃饭。
可这里十年九旱,不修水利工程,根本无法解决干旱问题。
回到驿馆,杨伟看到蔡亮,和他说了兴修水利的事儿。
蔡亮沉思一阵说道:“此事重大,奏报朝廷之后才可”
杨伟觉得这个蔡亮中规中矩,凡事总是按照流程来,又可气又好笑。
“蔡大人,我们因地制宜,不让皇帝拨款,干嘛还要请示?”
“朝中关系复杂,还是稳妥些,免得给人口实,做了好事却不得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