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穿越成秦二世后,看着这陌生又威严的朝堂,心中五味杂陈。满朝文武,神色各异,或恭敬,或审视,或暗藏心思。
李斯站在朝臣前列,目光看似恭敬,却隐隐透着试探。他辅佐秦始皇多年,权倾朝野,对于这位年轻的新帝,不知其深浅,故而小心观察。而赵高,身形微躬,眼神闪烁,心中打着自己的算盘。他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狡黠弄权,如今新帝登基,他妄图继续操控局势,将林宇玩弄于股掌之间。
早朝时,林宇端坐龙椅,扫视群臣,沉稳开口:“诸位爱卿,大秦基业,来之不易。朕既登大宝,愿与诸位一同,将大秦推向新的辉煌。如今,可有要事奏报?”
话音刚落,一位大臣出列,躬身说道:“陛下,近日关中之地,旱灾严重,庄稼欠收,百姓生活困苦,恳请陛下定夺救灾之策。”
林宇微微皱眉,正欲说话,赵高却抢先一步说道:“陛下,关中虽旱,但大秦疆土广袤,可从临近郡县调配粮食,解关中燃眉之急。再者,可令百姓自行掘井取水,灌溉农田。”
林宇心中冷笑,赵高此举,看似合理,实则敷衍。掘井取水谈何容易,且远水解不了近渴。他看向李斯,问道:“李丞相,你意下如何?”
李斯上前一步,拱手说道:“陛下,赵大人所言调配粮食可行。然百姓掘井取水,实非易事。臣以为,可派遣朝廷官员,前往关中主持救灾,开仓放粮,同时组织百姓修建水利设施,长远解决旱灾之患。”
林宇点头,心中对李斯的回答颇为满意,但他也深知,这不过是朝堂斗争的小小前奏,更大的考验还在后头。
几日后,林宇思索大秦现状,深知若想改变积弊,必须推行改革。于是,在朝会上,他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想法,包括整顿吏治,选拔贤能;改革税收,减轻百姓负担;加强边防,巩固国防等。
此言一出,朝堂瞬间炸开了锅。赵高率先反对,说道:“陛下,大秦律法完备,吏治井然,无需大动干戈。税收乃国家命脉,减轻税收恐影响国库充盈。至于边防,先帝已设重重防线,固若金汤,无需过多忧虑。”
林宇看向赵高,目光冷峻:“赵爱卿,律法虽完备,但执行之人若心存私心,律法何用?如今官场,不乏尸位素餐之辈,选拔贤能,方能让大秦吏治清明。税收过重,百姓苦不堪言,民乃国之本,本固则邦宁。至于边防,虽有先帝布置,但时移世易,加强边防,可保大秦长治久安。”
李斯在一旁沉默片刻后说道:“陛下,改革乃大事,需谨慎行事。臣以为,可先在小范围试点,若成效显着,再全面推行。”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表态,分成支持和反对两派,争论不休。林宇看着争吵的群臣,心中明白,改革触动了各方利益,这场朝堂斗争,才刚刚开始。他必须坚定立场,同时运用策略,让改革得以推行。
朝会后,林宇深知不能急于求成。他一边暗中培养自己的势力,从基层选拔一些忠诚且有能力的官员,加以提拔重用,作为改革的中坚力量;另一边,对赵高和李斯等权臣,进行不动声色的试探。
林宇单独召见赵高,和颜悦色地说道:“赵爱卿,朕初登基,诸多事务尚不熟悉,还需爱卿多多辅佐。近日朕听闻,民间有些传言,说朝廷官员有贪污受贿之举,爱卿可知此事?”
赵高心中一惊,忙跪地说道:“陛下,此乃谣言。大秦律法森严,官员们岂敢如此。定是有人蓄意造谣,扰乱朝纲。”
林宇微微点头,说道:“但愿如此。爱卿跟随先帝多年,忠心耿耿,朕信得过你。只是这朝堂内外,还需爱卿多多留意,若有不法之事,及时奏报。”
赵高心中揣测林宇的意图,嘴上连声称是。
之后,林宇又召见李斯,与他探讨治国之道。林宇说道:“李丞相,大秦自统一六国以来,疆域辽阔,治理难度增大。朕欲推行改革,丞相有何良策,可助朕一臂之力?”
李斯思索片刻后说道:“陛下,改革需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臣建议先从吏治入手,整顿官场风气,树立朝廷威信。同时,加强对地方的管控,确保政令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