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认真倾听,心中对李斯的态度有了一定了解。他知道,赵高和李斯各怀心思,自己必须小心应对,巧妙周旋,方能在朝堂斗争中占据主动。
随着时间推移,林宇的改革想法逐渐在朝堂上引起更多波澜。一些依附于赵高和李斯的大臣,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不断在朝堂上反对改革提议。
在一次关于选拔人才制度改革的讨论中,赵高的亲信王大人站出来说道:“陛下,大秦一直以来选拔人才,皆遵循旧制,如今贸然更改,恐天下大乱。且新制度未必能选出真正的贤能,反而会让一些投机取巧之辈钻了空子。”
林宇看着王大人,严肃说道:“旧制虽有其优点,但如今大秦面临新的形势,旧制已显弊端。新的选拔制度,注重才能与品德,通过层层考核,定能选出对大秦有用之人。若因循守旧,大秦如何发展?”
此时,李斯阵营的张大人也说道:“陛下,王大人所言虽有些过激,但改革之事,还需谨慎。新制度推行,需配套完善的监督机制,否则易生乱象。”
林宇点头道:“张大人所言有理。但不能因噎废食,监督机制朕自会考虑完善。大秦要想长久繁荣,改革势在必行。”
朝堂上,支持改革和反对改革的大臣们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林宇深知,这是赵高和李斯在背后推动,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给改革制造障碍,进而试探自己的决心。他必须坚定立场,同时寻找机会,打破这种僵持局面,推进改革进程。
林宇意识到,若想打破朝堂上的僵持,必须先树立自己的权威。恰逢此时,有大臣奏报,说南方某郡官员贪污救灾物资,导致当地百姓受灾后生活艰难,怨声载道。
林宇决定以此为契机,小试牛刀。他立刻下令成立调查组,由自己的心腹大臣带队,前往该郡彻查此事。调查组抵达后,经过详细调查,很快掌握了该郡官员贪污的证据。
数日后,调查组返回咸阳,在朝堂上向林宇奏明情况。林宇听后,龙颜大怒,拍案而起:“此等贪官污吏,竟敢克扣救灾物资,置百姓生死于不顾,实在罪大恶极!来人,将该郡官员即刻押解回咸阳,候审问定罪!”
满朝文武见林宇如此震怒,皆不敢出声。林宇接着说道:“大秦律法,本为维护国家稳定,保障百姓权益。然这些官员知法犯法,必须严惩,以儆效尤!朕登基以来,一直倡导改革,希望大秦越来越好。若有官员敢阳奉阴违,贪污腐败,朕绝不姑息!”
随后,林宇下令将该郡官员斩首示众,并对相关失职官员进行了严厉处罚。此举措一出,朝堂内外震动。大臣们看到了林宇的果断和决心,对这位新帝的态度开始有所转变。林宇通过这件事,初步树立了自己在朝堂上的权威,为后续改革的推进奠定了基础。
赵高眼见林宇通过惩治贪官树立了权威,心中暗恨,决定策划一场阴谋,打压林宇的威望,破坏改革进程。
他暗中联络了一些对改革不满的大臣,在一个隐秘的府邸中秘密商议。赵高阴沉着脸说道:“如今皇帝推行改革,看似为了大秦,实则损害了我等利益。长此以往,我们的权势恐将不保。”
一位大臣忧心忡忡地说道:“赵大人,那该如何是好?皇帝如今势头正盛,我们贸然反对,恐引火烧身。”
赵高冷笑一声:“我们不能正面与皇帝冲突,需用些手段。我听闻皇帝近日对修筑宫殿之事有所考虑,我们可借此大做文章。”
众人疑惑地看着赵高,赵高接着说道:“我们可散布谣言,说皇帝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顾百姓疾苦,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同时,在朝堂上,我们联名上书,以国库空虚、百姓负担过重为由,反对修筑宫殿。如此一来,既能引发百姓对皇帝的不满,又能在朝堂上给皇帝施加压力。”
众人听后,纷纷称妙。于是,在赵高的策划下,一场针对林宇的阴谋悄然展开。谣言开始在民间传播,百姓们听闻后,人心惶惶。而朝堂上,赵高联合众大臣,准备向林宇发难。
几日后,朝会上,赵高率先出列,跪地奏道:“陛下,臣听闻民间传言,说陛下欲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如今大秦虽国力强盛,但百姓历经战乱,尚未完全恢复元气。若此时修筑宫殿,恐加重百姓负担,引发民怨。再者,国库虽有积蓄,但也需用于边防、救灾等重要事务。恳请陛下三思。”
其他大臣们也纷纷跪地,附和赵高的话。林宇看着这一幕,心中明白这是赵高的阴谋。他不动声色地问道:“赵爱卿,你从何处听闻此传言?朕不过是与几位大臣探讨过宫殿修缮之事,并未有大兴土木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