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宇点头表示赞同:“爱卿所言极是。改革就是要不断完善,不断进步。大秦要广纳人才,不论出身贵贱,只要有真才实学,皆可为朕所用。”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道:“陛下,在商业发展方面,我们可加强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往来,开拓海外市场,让大秦的商品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林宇听后,眼中闪过一丝光芒:“此计甚好。大秦地大物博,商品丰富,与周边国家开展贸易,不仅能增加国家财富,还能传播大秦文化。”
在这种积极的氛围下,大秦的改革不断深入。新的政策和制度陆续出台,涉及农业、商业、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朝堂上,君臣一心,为大秦的繁荣昌盛共同努力,大秦帝国展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
林宇通过一系列的举措,成功地在朝堂上树立了绝对的权威。他的改革不仅改变了大秦的政治、经济格局,也赢得了百姓的衷心拥护。
为了进一步巩固权威,林宇注重培养新一代的官员。他开办了皇家学院,选拔各地的优秀学子,在这里传授治国理政的知识和技能。这些学子学成后,将充实到各级政府机构,成为大秦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
同时,林宇还加强了对军队的掌控。他定期巡视军队,关心士兵的生活,提升士兵的待遇。在他的努力下,秦军的忠诚度和战斗力进一步提升,成为维护大秦稳定和扩张的坚实保障。
展望未来,林宇心中有着宏伟的蓝图。他希望大秦能够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在文化上,让大秦的文化影响周边各国;在经济上,建立更加繁荣的商业网络;在军事上,确保大秦的疆土安全,开疆拓土。
“朕要让大秦的威名,传遍四海,让后世之人,皆以生在大秦为荣!”林宇站在咸阳宫的城楼上,望着远方,心中充满了壮志豪情。在他的带领下,大秦帝国正朝着一个更加辉煌的未来迈进,而他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稳固了朝堂权威,各项改革有序推进之后,林宇将目光投向了文化领域。他深知,文化乃国家之灵魂,一个强大的帝国不仅要有繁荣的经济和强大的军事,还需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林宇在朝会上提出了文化改革的初步构想:“诸位爱卿,大秦统一六国,疆域辽阔,然而各地文化差异较大。朕欲推行文化改革,统一文字、度量衡虽已奠定基础,但文化融合与发展仍有很大空间。朕意,一方面要整理和弘扬先秦诸子百家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另一方面,要鼓励文化创新,创作更多反映大秦风貌、激励百姓的文学艺术作品。”
大臣们听后,纷纷议论起来。李斯出列说道:“陛下,文化改革意义重大,但需谨慎行事。先秦诸子百家文化,流派众多,观点各异,整理工作难度不小。且鼓励文化创新,如何引导方向,避免出现不良思想,还需仔细斟酌。”
林宇点头表示认可:“李丞相所言极是。文化改革非一朝一夕之功,需徐徐图之。朕打算设立文化院,召集天下饱学之士,共同整理诸子百家文化。同时,制定文化创作的规范,引导文人墨客以积极向上、符合大秦价值观的方向进行创作。”
经过一番讨论,大臣们对林宇的文化改革构想表示赞同。于是,一场旨在丰富大秦文化内涵、促进文化融合与创新的改革,在林宇的推动下,正式拉开了序幕。
林宇雷厉风行,很快下诏设立文化院,并向天下广发诏书,征召有学识、有见解的文人学士,不论出身贵贱,皆可应召。一时间,各地文人纷纷响应,怀揣着对文化事业的热情和一展才华的渴望,奔赴咸阳。
然而,文化院刚成立不久,内部便出现了纷争。以儒家学者张生和法家学者李生为首,双方就文化整理的方向和侧重点产生了激烈的争论。
张生认为:“儒家主张仁爱、礼义,此乃治国安邦、教化百姓之根本。文化整理应以儒家经典为核心,弘扬道德伦理,规范社会秩序。”
李生则反驳道:“法家强调以法治国,法令严明,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文化整理当以法家思想为主导,让百姓知法、守法,令行禁止。”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甚至在文化院内争吵起来,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开展。消息传到林宇耳中,他深知,文化理念的分歧若不妥善解决,将阻碍文化改革的进程。
林宇决定亲自前往文化院,调和这场纷争。他耐心倾听了双方的观点后,说道:“诸位爱卿,儒家与法家,皆有其独到之处,对大秦的发展都有重要意义。文化整理并非要独尊一家,而是要兼收并蓄,取各家之长。儒家的仁爱礼义,可教化人心;法家的法令制度,能规范行为。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