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光小说汇

拾光小说汇 > 我在秦朝当二世皇帝 > 第44章 度量衡正(第1页)

第44章 度量衡正(第1页)

端坐在咸阳宫的龙椅之上,我俯瞰着殿下的群臣,心中却被大秦当下度量衡的混乱状况所困扰。昨日,负责商业管理的官员呈递的奏章,详细罗列了各地度量衡不统一引发的诸多问题,让我深感忧虑。

如今大秦虽已实现大一统,但度量衡却极为混乱。在长度方面,仅一尺的标准,在不同地区就差异颇大。在关中地区,一尺约为二十三厘米,而在齐鲁之地,一尺却接近二十五厘米。这导致商人在跨地区贸易运输货物时,因长度标准不一,定制的包装、容器等常常不合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在重量上,乱象更甚。“斤”的重量在各地各不相同,在巴蜀地区,一斤约为二百五十克,而在燕赵地区,一斤却高达三百克左右。这使得商品交易中,因重量标准的差异,时常引发纠纷,严重影响了商业秩序。容量单位亦是如此,“斗”在中原和江南地区,其容积相差近两成,粮食交易时,买卖双方常因斗的大小不同而争执不下。

不仅如此,度量衡器具的制作也毫无规范。民间私造现象猖獗,许多度量衡器具精度严重不足。一些不法商人利用不准确的度量衡器具,在交易中坑骗百姓,以大斗进、小斗出,短斤少两,谋取暴利。这种混乱的度量衡状况,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阻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长此以往,必将危及大秦的经济根基,影响帝国的长治久安。

面对度量衡的混乱局面,我深知统一度量衡刻不容缓。这不仅是规范市场、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是维护大秦帝国统一与稳定的关键举措。于是,我即刻召集丞相李斯、御史大夫冯劫、太尉王贲等重臣,共商度量衡统一大计。

众人入座后,我神情凝重地开口道:“诸位爱卿,如今大秦度量衡混乱不堪,已对我朝经济民生造成严重影响。朕意进行度量衡统一,不知诸位有何见解?”

李斯率先起身,拱手说道:“陛下圣明!度量衡统一实乃当务之急。统一度量衡,可规范市场交易,消除贸易壁垒,促进物资流通,增强国家经济实力,且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帝国统一。”

冯劫也起身附和:“陛下,度量衡统一虽意义重大,但实施起来困难重重。各地长期使用不同的度量衡标准,百姓已然习惯,且涉及诸多利益群体,需谨慎谋划。”

王贲则进言道:“陛下,若要统一度量衡,需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做后盾,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抵制行为,确保统一进程顺利推进。”

我微微点头,思索片刻后说道:“诸位爱卿所言皆有理。度量衡统一势在必行,朕决定成立度量衡统一委员会,由李斯爱卿牵头,负责制定统一度量衡的具体方案和实施步骤。务必精心筹备,稳步推进,让大秦度量衡统一成为帝国繁荣昌盛的坚实保障。”

度量衡统一委员会的组建迅速展开。诏令发出后,各地精通天文、数学、工程技术以及商业贸易等领域的人才纷纷响应,齐聚咸阳。

经过严格筛选,一批精英脱颖而出。其中有对天文历法研究颇深,深知度量衡与天文规律关联的天文学家;有擅长数学计算,能够精准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数学家;有长期从事工程建设,熟悉各类度量衡实际应用的工程师;还有在商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对度量衡在市场交易中的问题了如指掌的大商人。

李斯作为委员会的牵头人,对成员进行了细致分工。让天文学家从天文角度探寻度量衡的科学依据,因为古代度量衡的起源往往与天文观测相关;数学家负责精确计算度量衡的标准数值,确保新的标准科学合理;工程师专注于研究度量衡器具的制作工艺和规范,以保证新器具的精准度和耐用性;商人们则深入市场调研,收集各地度量衡使用中的实际问题和商家、百姓的需求。

在委员会的首次会议上,李斯神情严肃地说道:“诸位皆是我大秦度量衡统一的关键力量。此次任务艰巨,关乎大秦经济命脉。我们需深入研究,集思广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度量衡统一方案。大家务必全力以赴,不负陛下重托。”众人皆神情坚定,齐声应诺,一场关乎大秦未来经济走向的伟大工程就此拉开帷幕。

度量衡统一委员会的成员们迅速奔赴各地,展开全面而深入的调研。

天文学家们带着专业的天文观测仪器,前往各地的天文台、观测点。他们通过对日月星辰的观测,研究古代度量衡与天文现象之间的联系。在泰山之巅,天文学家们夜以继日地观测北斗七星的位置变化,结合古代文献记载,探寻长度、时间等度量衡单位与天文规律的契合点。他们发现,古代的一些长度单位与特定星辰的运行轨迹存在某种对应关系,这为确定更科学的度量衡标准提供了重要的天文依据。

数学家们则深入各地的学府、书馆,收集整理各类数学典籍和数据。他们仔细研究古代的数学算法,结合实际测量数据,进行复杂的计算和推导。在咸阳的太学中,数学家们与学子们一起,对各种物体的长度、重量、容积进行反复测量和计算,通过大量的数据对比和分析,力求找到一个能够兼顾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度量衡标准数值。例如,他们通过对不同地区粮食密度的测量和计算,为确定重量与容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持。

工程师们穿梭于各地的工坊、工地,对现有的度量衡器具进行详细考察。他们研究器具的制作材料、工艺和精度,发现了许多问题。在一些私造的工坊里,制作度量衡器具的材料劣质,工艺粗糙,导致器具误差极大。工程师们记录下这些问题,并与工匠们交流,收集改进制作工艺的建议。同时,他们还借鉴各地先进的制造技术,如巴蜀地区的青铜铸造工艺,为新度量衡器具的制作工艺改进寻找思路。

商人们深入各大城市的集市、商铺,与各地的商人、店主、消费者交流。在临淄的集市上,一位丝绸商人抱怨道:“每次与外地客商交易丝绸,长度标准都不一样,我得准备好几套量具,麻烦不说,还经常因长度差异产生纠纷。要是能统一度量衡,生意肯定好做多了。”在邯郸的粮行里,老板也大倒苦水:“不同地区的斗大小不一,收粮和卖粮时都得小心翼翼地换算,一不小心就会亏本。统一度量衡能让我们省心不少。”商人们将这些声音一一记录,为度量衡统一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最真实的市场反馈。

经过数月的艰苦调研,委员会成员们带着丰富的一手资料回到咸阳,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度量衡统一方案奠定了坚实基础。

基于调研所得,度量衡统一委员会展开了一场又一场激烈的研讨。

在长度标准的确定上,成员们各抒己见。有的主张以人体部位为基础,如“尺”仍以成年男子的小臂长度为参照,但需进行全国统一规范。有的则提议以自然物体为标准,如以一定数量的黍粒排列长度为一尺。经过多轮讨论,综合考虑科学性、实用性和传承性,最终决定以当时普遍使用且相对稳定的秦尺为基础,规定一尺为二十三厘米,这个标准既与古代传统有一定延续,又经过科学测量和论证,便于在全国推行。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