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亥紧急召集朝中大臣商议对策。丞相李斯忧心忡忡地说道:“陛下,谣言危害极大,若不尽快平息,恐引发民变。当务之急,是要发布公告,向百姓澄清事实,表明陛下并无此等举措。”
胡亥点头称是:“即刻拟旨,昭告天下,朕从未有增加赋税、大兴宫殿之意,让百姓切勿轻信谣言,安心生活。同时,加强对各地的管控,一旦发现有人蓄意传播谣言,从重处罚。”
然而,尽管朝廷迅速发布了公告,但百姓们对公告的信任度并不高。在谣言的长期影响下,许多百姓认为这只是朝廷的缓兵之计,并非真心为百姓着想。公告的发布,并未有效遏制谣言的传播,反而让一些人认为朝廷是在掩饰真相,导致谣言越传越烈。在朝廷应对谣言的同时,谣言却在进一步升级。一些谣言开始恶意中伤胡亥,称他是昏庸无道的暴君,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牺牲百姓的利益。甚至有人编造出胡亥杀害扶苏、篡改遗诏的详细情节,仿佛亲眼所见一般。
“听说那胡亥本无继位资格,是赵高与李斯合谋,篡改了始皇帝的遗诏,才让他登上皇位的。” 一位路人神秘兮兮地对同伴说道。
“啊?竟有此事?难怪这胡亥登基后,大秦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 同伴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这些恶意中伤的谣言,极大地损害了胡亥的声誉和朝廷的公信力。原本对朝廷还抱有一丝希望的百姓,在听闻这些谣言后,心中的不满和愤怒彻底被点燃。
在咸阳城的广场上,一些百姓自发聚集在一起,开始讨论这些谣言。人群中,一位书生模样的人站了出来,慷慨激昂地说道:“诸位乡亲,如今朝廷无道,皇帝昏庸,我们不能再坐以待毙。我们要让朝廷听到我们的声音,还我们一个公道!”
书生的话,如同在干柴上浇了一把火,人群顿时沸腾起来。百姓们纷纷响应,高呼着口号,要求朝廷给个说法。局势逐渐失控,百姓的情绪愈发激动,一场大规模的民怨爆发似乎一触即发。
此时,赵高却在暗中偷笑。看到谣言引发的混乱局面,他知道自己的计划正在一步步得逞。他继续指使手下的人在人群中煽风点火,让百姓的愤怒情绪不断升级,企图借此机会进一步打压胡亥的统治,为自己谋取更大的权力。
面对舆论的失控和百姓的愤怒,朝中大臣们分成了不同的派别,各有各的看法和应对策略。
以李斯为首的一派,主张采取安抚的策略。李斯认为,百姓之所以相信谣言,是因为对朝廷缺乏信任。此时,朝廷应该展现出诚意,切实为百姓做一些实事,比如减免部分赋税,暂停一些不必要的工程,以缓解百姓的压力,重新赢得百姓的信任。
“陛下,当务之急是让百姓看到朝廷的改变,感受到朝廷对他们的关怀。只有这样,才能平息民怨,稳定局势。” 李斯在朝堂上诚恳地说道。
然而,以蒙毅为首的一派则主张强硬镇压。蒙毅认为,这些谣言纯属恶意编造,背后必定有敌对势力在搞鬼。对于那些传播谣言、煽动百姓闹事的人,必须予以严厉打击,以彰显朝廷的威严,迅速平息这场风波。
“陛下,对这些乱民和造谣者,绝不能心慈手软。只有严惩不贷,才能让其他人不敢再犯,维护大秦的稳定。” 蒙毅态度坚决地说道。
胡亥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他深知李斯的建议有助于安抚百姓,但担心此举会被认为是朝廷软弱的表现;而蒙毅的建议虽然能彰显威严,但又怕过度镇压会激起更大的民愤,使局势进一步恶化。
与此同时,民间的一些有识之士也开始行动起来。一些乡绅、儒士纷纷站出来,试图劝说百姓保持冷静,不要轻信谣言。他们在各地开设讲坛,向百姓解释朝廷的政策,分析谣言的荒谬之处。然而,在谣言的强大影响下,这些努力收效甚微。许多百姓对他们的话也持怀疑态度,认为他们是在为朝廷说话,是朝廷的帮凶。
而在大秦的边境地区,一些少数民族部落听闻了中原地区的谣言和混乱,也开始蠢蠢欲动。他们认为大秦内部出现动荡,正是扩张势力的好机会,纷纷在边境集结兵力,对大秦的边境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
谣言的持续发酵,不仅对大秦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影响,也对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商业活动几乎陷入停滞。集市上,商家们生意惨淡,门可罗雀。由于百姓们担忧赋税增加,纷纷减少了消费,许多店铺的货物积压如山,资金无法周转。一些小商贩甚至不得不关门歇业,另谋出路。
“这生意没法做了,再这样下去,我非得饿死不可。” 一位卖杂货的老板无奈地叹息道。他看着堆积在店铺里的货物,眼中满是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