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制衡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林宇决定赋予御史大夫更多的权力。御史大夫原本就负责监察百官,但权力相对有限。林宇下旨扩大御史大夫的监察范围,使其不仅能监察官员的违法乱纪行为,还能对官员的政策建议进行审查,判断是否存在结党营私、谋取私利的情况。
“陛下,如此一来,御史大夫权力过大,恐会引起其他大臣不满。”有大臣提出异议。
林宇神色严肃地说道:“朕赋予御史大夫权力,是为了让其监督百官,维护朝堂公正。若有人不满,便是心中有鬼。但为防权力滥用,朕会设立相应的监督机制,对御史大夫的行为进行约束。”
林宇的这一系列举措,如同在朝堂这盘大棋上落下了关键的几颗棋子,各方势力之间的平衡开始悄然发生变化。
文官集团得知林宇要亲自监督官员选拔,且对考核标准进行细化后,顿时紧张起来。李斯召集了几位核心文官,在丞相府商议对策。
“陛下此举,显然是想削弱我们在朝堂中的影响力。此次选拔,我们必须想办法安插自己的人,否则日后朝堂局势对我们不利。”一位文官忧心忡忡地说道。
李斯轻抚胡须,沉思片刻后说道:“此事不可操之过急。陛下亲自监督,我们若明目张胆地干涉选拔,恐会触怒陛下。我们可暗中联络各地的门生故吏,让他们举荐一些与我们立场相近之人,且这些人要有真才实学,以免引起陛下怀疑。同时,我们要在朝堂上更加谨慎行事,不可给御史大夫抓住把柄。”
武将集团对林宇加强御史大夫权力的举措也有所耳闻。蒙恬与几位将领在军营中商讨应对之策。
“陛下此举,虽说是为了制衡各方势力,但我们武将行事向来光明磊落,若被御史大夫无端弹劾,岂不是冤枉?”一位将领愤愤不平地说道。
蒙恬神色凝重地说道:“陛下此举自有深意,我们武将身正不怕影子斜。但也不可掉以轻心,日后行事要更加谨慎,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同时,我们也要加强与陛下的沟通,让陛下了解我们的忠心和军事上的需求。”
而赵高则开始积极行动起来。他利用自己在宫中的人脉,在朝堂内外安插眼线。每天都有各种消息源源不断地送到他手中,他再从中筛选出重要信息,汇报给林宇。为了显示自己的能力,赵高不仅关注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的动向,还对一些小势力的风吹草动也不放过。
在官员选拔过程中,赵高也在暗中观察。他发现有一些文官试图通过贿赂考官来为自己的人谋取职位,便将此事告知了林宇。林宇大怒,立即下令彻查,严惩了相关人员。此举不仅彰显了林宇整顿朝堂的决心,也让赵高在林宇心中的地位更加稳固。
然而,随着权力制衡举措的推进,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完全消除,反而在暗中更加激烈地涌动着,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悄然酝酿。随着官员选拔的深入进行,各方势力之间的矛盾终于爆发。在一次选拔考核中,一位被文官集团暗中举荐的考生,在策论中提出了一些与林宇改革相悖的观点,但却得到了部分考官的认可。
蒙恬得知此事后,认为这是文官集团故意为之,企图扰乱改革进程。他亲自面见林宇,言辞激烈地说道:“陛下,此次选拔关乎大秦未来,这些人竟敢公然提出与陛下改革相悖的观点,背后必定有文官集团指使。若不加以严惩,改革必将受阻。”
林宇脸色阴沉,他也察觉到了此事背后的不寻常。就在此时,李斯也得知了蒙恬面见林宇之事,急忙赶来。
“陛下,蒙恬将军所言差矣。选拔人才,本就应广开言路,听取不同意见。此考生的观点虽与改革政策有所不同,但也不失为一种思考,怎能随意扣上文官集团指使的帽子?”李斯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满。
蒙恬怒目而视,说道:“丞相,你这是强词夺理。如今国家正处改革关键时期,怎能让这些反对改革的人进入朝堂?”
两人在林宇面前争执不下,气氛剑拔弩张。林宇看着眼前的两人,心中明白,这是权力博弈中不可避免的冲突。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导致文官集团和武将集团彻底决裂,影响国家稳定。
“两位爱卿,莫要争执。此次选拔,朕定会彻查到底。若真有人故意扰乱选拔,企图破坏改革,朕绝不姑息。但选拔人才,也应秉持公正客观的态度,不能仅凭观点不同就否定一个人的才能。”林宇缓缓说道,试图平息两人的怒火。
然而,这件事并没有就此平息。朝堂上的大臣们纷纷对此事发表看法,支持蒙恬和李斯的大臣各执一词,形成了两派。一时间,朝堂气氛紧张到了极点。